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4月,罗斯福授意雷斯特,戴维斯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透露了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安排的设想,要求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罗斯福相信由于战争中英、苏、中等国都仰仗美国的经济、军事援助,凭着美国的实力,他可以利用战时的“大国合作”来实现其“蓝图”。……丘吉尔对战后世界结构的第一个设想是实现在英国领导下的欧洲统一,建立欧洲地区联邦。

丘吉尔主张成立一个世界性组织,下面分设欧洲、美洲、太平洋地区三个委员会。英国可以通过组织经济、政治和军事联合体在欧洲委员会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还可通过英属殖民地、附属国在太平洋地区委员会中发挥作用,以此来保证其国际地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和丘吉尔提出设想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后来的历史发展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设想有何不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以美、英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尊崇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发达国家的政治重新迈入另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和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   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对此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简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3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为滇缅贸易提供了天然的区位优势

材料一   历史上滇缅贸易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张骞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因见蜀布、邛竹杖,欲由滇以通印度”。因而,早在西汉时就形成了一条从蜀地(成郝)至叶榆(大理),经永昌(保山)腾越(腾冲)进入缅甸密支那,再到印度、阿富汗的“蜀身毒道”,或从缅甸仰光出海到达阿拉伯国家,进入大秦(古罗马)的“南方丝绸之路”……唐代,随着骠国的兴盛,南诏经骠国通天竺道也兴盛起来,该道“并非仅仅是与天竺交通,还在于沟通云南或南诏与骠国的关系”。……元代云南人张道宗在其《纪古滇说集》中所载:“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鲜罗(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珲琚、巴贝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有昌也。”……明代,史载当时缅甸北部所需“茶、盐、毛缨诸什物,必仰给中国,由蛮莫而后入也。”……清代,随着边民贸易的发展,滇缅贸易空前繁荣:“峦暮(今缅甸曼冒)新街(今缅甸八莫)一带,闻向为缅夷贸易处所,沿江南下,并有缅夷税口,则其地贸易之货必多。”

材料二   明、清以来,云南与缅甸之间的贸易日益频繁,而食盐贸易是双方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滇缅食盐贸易,既有官方性质的,又有边民互市性质的,还有走私性质的。清至民国时期,缅私大肆侵销云南边岸,云南地方政府通过运销滇盐至边岸和加强缉私等举措,与缅盐在云南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市场争夺战,但抵制缅私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及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滇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滇缅贸易被迫纳入到世界贸易体系之中。这种抢夺边地市场的贸易战,既突出了滇缅贸易的特殊性,又涉及边疆问题。民国中期以后,外私侵滇边岸一事仍然无法禁绝。

材料三   对外贸易使贸易双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并逐渐呈现出彼此依赖的发展趋势。从历史发展来看,随着“南方丝绸之路”上各国间贸易的发展,云南与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国际性区域市场。

——以上材料引自赵小平《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滇缅食盐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史上滇缅贸易的主要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史上滇缅贸易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至民国时期滇缅边境外私贸易屡禁不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


材料二美国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吴惠秋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一起参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包括《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的制定,中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标志着战后国际秩序的最终确立,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集中体现,其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中国、法国、苏联、美国、英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看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程度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

——黄志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制度建设与创新思考》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它对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影响还不十分明

显。对它的支持者来说,经济全球化最大效率地提供了市场,迅速地将商品和服务引向需要的领域,并总是能期望得到最大的回报。全球化的支持者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唯一走向繁荣的道路。对它的批评者来说,全球经济是难以驾驭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不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人们想要得到的,这种力量使非常少的人获益而使许多人贫穷,他们声称全球化削弱了地区和政府的权力,并且将这种塑造经济和政治命运的权力移交给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跨国公司和全球性机构。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和二,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019-11-03更新 | 12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民族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强化考历史试题
8 . 德国学者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坚持城市中心B.井冈山道路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2020-01-01更新 | 229次组卷 | 4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明成果。


材料二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个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在文化渊源方面更多地呈现出群体和集权的倾向。


请回答:
(1)概括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依据图一、图二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图三为代表的政治文明成果的看法。它对近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据材料二,指出造成古代中西方政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2019-06-18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咸林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年级迎联考历史模考试题
10 .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他国国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2019-07-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