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阐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就生产形式而言,自由竞争并不会带来生产的无序化。相反,在市场的自由调节下,社会在均衡的生产,实现自然的和谐与有序。斯密坚定地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击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度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激活起“经济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5—1936年)及其他著作中认为:投资对利率变动与未来收益的预期反应灵敏,是捷定经济活动水平的动态因素。这就表明政府采取谨慎而适当的行动是能够恢复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改变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府就能直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通过金融倾向政策以控制利率,政府就间接影响投资的水平。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凯恩斯经济学》

材料三   新的形势已经向传统的经济学派如凯恩斯主义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批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流派应运而生。现代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制度主义是纷繁复杂的诸多经济流派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派别。所谓供给学派,是和凯恩斯的合理需求理论相对立的,是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求对策的理论。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鳊《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亚当·斯密经济思想及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相比有什么不同?分析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实质及这种经济思想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材料三概括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之处。
2024-03-17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测试(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次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列为一项国家制度。1952年,《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散居的少数民族同胞一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较好的保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要“关心少数民族人民在生活和发展中的特殊需求,解决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疾苦”。

——摘编自郭夏坤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黑人开展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种族隔离制被废除。受此影响,政府制定了“肯定性行动”政策及相关法令,以期消除少数民族、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允诺将致力于解决长期忽视印第安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痼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印第安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另外,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 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 10.0%。 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于少数族裔权利的承认与保护,强调不同族裔文化的独特性与平等性,反对排斥和压制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理念,使得美国马赛克社会的色彩更加丰富,那么千万不要以为马赛克的主色调已经改变,它仍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

——摘编自雷振扬等《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国、二战以后美国民族政策制定的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了挽回英国经济衰落的颓势,重新振兴英国经济,她提出必须走“不同的道路”。她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从而引起了经济政策本身的重大变化。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开支,把公共开支的削减作为抑制货币供应大量增长的关键。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紧缩政策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降低,由1979年的13.6%下降到1983年的5.1%;另一方面则是失业率的上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1983年年中以后,英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松动,采取减税、增加公共开支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1988年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英国政府不得不又采取紧缩的政策。英国1982—1989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有,并且增长速度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仅次于日本,通货膨胀率从连续多年的两位数降到了较低的水平,财政也出现了20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盈余。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表为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年份/年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增长速度/%

收入

总收入

国内收入

总支出

1984

1501.86

1546.40

-44.54

20.2

21.1

19.6

1985

1866.40

1844.78

21.62

24.3

25.2

19.3

1986

2260.26

2330.81

-70.55

7.9

5.8

12.4

1987

2368.90

2448.49

-79.59

4.8

3.6

5.0

1988

2628.02

2706.57

-78.55

10.9

10.0

10.5

1989

2947.87

3040.20

-92.33

12.2

12.6

12.3

1990

3312.55

3452.20

-139.65

12.4

11.8

13.6

——摘编自《中国财政年鉴(199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为振兴英国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1990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的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建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特征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你有何收获?
2024·河北·一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英、法、美等国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20世纪30年代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从而也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改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法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措施是:加强通过国有化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辅之以资本主义的计划化,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使经济增长;摆脱法国对美国及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影响,面向欧洲市场,努力联合欧洲国家发展共同市场,扩大贸易出口,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有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并举。

——选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之所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面对“20世纪30年代巨大的摆动”美国与德日选择的不同方式和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二战结束后法国逐渐形成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于“确定发展目标”和“面向欧洲市场”的意向,法国政府制定了怎样的发展方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
2024-01-13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59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幅度增加。1959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9.3亿元,比1950年增长2.6倍。十年来,我国与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同其中29国签订政府间贸易条约和协定。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占64%,一五计划期间为78%,1959年达76%。1958年我国对亚非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达7.2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倍。按1955年中埃双方协定,我国用6万吨钢材交换埃及1.5万吨棉花。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总额1957年达4.5亿美元,1958年达7.3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9倍。

——摘编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19501957年,法国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外贸开始拓展并初具规模。19591979年间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8.3%,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8%。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10.6%上升到1979年的17.9%。如表为其外贸国别方向。

贸易国共同市场九国西德美国日本东欧原法郎区国家石油输出国
项目ababababababab
195821.922.211.710.410.25.80.170.33.12.827.537.5
19735556.72319.58.44.71.41.22.73.63.55.1
197749.450.318.517.16.95.720.73.14.53.55.2
197950.151.41816.87.64.81.90.915.17.1

注:(a:占进口总值的%,b:占出口总值的%)

——摘编自邓力平《战后法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59年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79年法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并简析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对外贸易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
8 .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2024-01-24更新 | 1075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昌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前期,由于供应不足、上层社会抵制等原因,煤炭一直未能作为主要燃料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英国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到了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了。国王詹姆斯一世开始允许曾经备受英国皇室和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制砖、铸造和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时,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的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蒸汽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需求量。在19世纪的100年间,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则增加了18倍,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转型。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从柴薪到煤炭能源转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能源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05-27更新 | 16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回民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综合考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