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赫鲁晓夫改革彻底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2020-10-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该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斯大林
3 .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他将改革的重点放在
A.农业方面B.工业方面C.基础设施建设方面D.投资方面
2020-07-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华盛顿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禁止对苏联出口,由于定价过高——这实际上在1984年向所有的美国出口商品征收了32%的附加税,由于财政上爱束缚的第三世界各国政府减少了各种进o物,国外市场突然缩小。1981年至1983年间,美国农业出口物的物价水平下降了21%,出口量下降了20%。美国农民发现自己一下子处于经济拮据状态之中。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苏联多层的党和国家官僚机构长期严格管制和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效率和适应性,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从1950年至1970年间的5%至6%下降到1971年至1975年间的3 7%,进而又下降到1976年至1980年间的2.7%,以至于经济发展进入长期停滞时期。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85年以来,形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彤式。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指导性价和市场价所占比重占到70%以上,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达到52%,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占到37%左右。

——李风瑞、万国庆《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的回顾与思考》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农业和苏联经济下降的原因。两国政府是怎样应对的?结果如何?
(2)对比材料一、二,依据材料三,指出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D.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
6 .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019-05-18更新 | 1777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2019-01-30更新 | 2985次组卷 | 43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学前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9 .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两段材料中的领导人改革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