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反映了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旨在(     
A.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B.消除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加快欧洲一体的进程D.增强华约组织的内部联合
2024-01-16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1954年,赫鲁晓夫在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信中说:“苏联的农业产量需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匮乏已经严重到即使农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也难于解决城市的粮食供应,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过于迅速。”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人口迅速增长B.工业化扩张速度过快
C.粮食依赖进口D.农业集体化亟待推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各党都要绝对地独立自主,任何党都无权垄断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本身也应该革新。这一主张(     
A.抵制了西方“和平演变”B.结束了与美国的冷战
C.推动东欧社会急剧变化D.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86年,戈尔巴乔夫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概念,主张不仅“要对经济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进行深刻的变革”,而且要对社会进行真正的革命性的和全面的改革。由此可知,戈尔巴乔夫(     
A.认识到深入改革的重要性B.把政治改革作为改革重点
C.旨在纠正前任改革的弊端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2023-08-28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中叶,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苏联政府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力图通过削减党和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职工生产积极性。“八五”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8.4%,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7.7%。然而,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后,勃列日涅夫等其他领导人认为,改革会把苏联引向“市场社会主义”,因而陆续收回了下放的权力,恢复了行政命令体制。虽然计划指标比原来减少,但企业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和生产数量仍由国家规定,计划指标仍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关键尺度。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彻底失败。

——摘编自陈婉莹《试析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   与农村相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履维艰。19843月,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发表《请给我们“松绑”》呼吁信,主张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干部职务浮动,能上能下;实行多种形式的内部工资制度和奖惩办法;允许企业自产自销等。其获得邓小平、项南等人的高度肯定,推动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国务院文件的出台。19841988年,福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等高达22.46%,比前五年翻了一番多。20145月,30位福建企业家致信中央,提出增强科技创新、发挥“海丝”优势、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等建议,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摘编自黄文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福建企业家“两封信”的记述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
2023-08-28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一)
6 . 波兰在1956-1960年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这时期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这表明(       
A.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凸显B.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初见成效
C.经济互助委员会高效运转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正在推行
2023-07-09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83年美国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被迫投入军备竞赛。美国又鼓动沙特增产石油,导致1985至1988年世界油价爆跌,苏联石油美元和军火贸易的外汇收入锐减,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的这些举措成功拖垮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A.经济结构畸形B.经济改革停滞C.综合国力下降D.争霸战略失误
2023-05-08更新 | 76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B.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D.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10 .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   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   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 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