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霸权争斗是由于维持一个帝国或霸权地位的包被与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为执行这一使命所需获得资源之间越来越不平衡引起的从而导致个新的国际体系的建立。新的国际体系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世界秩序。领土的分配、经济关系的形式、显赫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国际体系内新的权力分配。国际体系中新兴的、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企图把它们的统治扩展到它们经济、军事和其他能力的限度之外。在某一时期这些国家也会成熟而新的挑战者又将从它们的权力和影响的范围之外出现。然后衰落、不平衡、霸权争夺的过程又将重新开始。

--摘编自姜海鹏《国际政治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研究》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政治史的知识予以评析,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2-16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苏本是二战中的盟友,然而在战争临近尾声之标,二者在如何重新安排世界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结果导致“冷战”的诞生。……对苏冷战是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对西欧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严密控制则是贯穿这条主线的重点。……至此,美国不与它国结成永久性同盟的孤立主义传统彻底崩溃,在此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美国的命运与整个欧洲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王慧英《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的演变看美国“重欧轻亚”外交战略的形成》

材料二   《大西洋关系宣言》,亦称《新大西洋宪章》。20世纪70年代中期重新确立变化了的欧美关系的一份重要国标文件,它的通过集中反映出美国与其欧洲盟国关系的调整。……全文共14项条款,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与西欧盟国的“平等伙伴”的关系,承认西欧盟国为大西洋联盟所提供的常规力量及核力量的作用和意义,强调欧美关系中的密切磋商、信任及合作的重要性。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意图,并列举为此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3 . 材料一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史上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为特定目的而设的一些常设机构,它们是现代国际组织的雏形。进入20世纪之后,国际组织开始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组织也从最初的专门性和技术性组织开始向一般性和政治性组织扩展。二战结束时建立的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开创了国际组织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49-1971年,中国很少参与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性组织;二是1972-1989年,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对国际组织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三是1989年至今,中国开始全面深入参与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王逸舟将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从拒绝到承认、从扮演一般性角色到争取重要位置、从比较注重国内需求到更加兼顾国际形象”的曲折过程。

——摘编自宋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组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各阶段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新时代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期待。
4 . 阅读图片材料,完成问题。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中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829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