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环保主义等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1969年组建的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为载体,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尤其是环保领域的事务,这被视为北约除防卫协作和政治协商功能之外的“第三维”。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把空气污染治理列为第一批试点研究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研究和推广活动;还积极举办空气污染治理专家会议或推动国际环保会议的召开。与会各国先后制定了本国空气污染治理政策及空气质量标准,并颁布国家空气污染控制法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无关政治”的形象,似乎为东西方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开场白”。1972-1976年,美苏两国相关专家多次互访,在环保领域签署了一系列草案和协议,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冷战缓和时代美苏合作的新篇章。

——摘编自张勇安《北约与跨大西洋的空气污染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约功能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约功能变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59年中印关系日益紧张以来,英国政府便开始关注中印边界问题。195910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收到英国驻印度高级别专员麦克唐纳关于推进英美联合,乘势(使印度)加入西方阵营的建议后,他并未指示唐纳采取任何措施,只希望英国保持观望态度,不需要“火上浇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英国政府鉴于美国对印度的支持态度,指出1950年印度独立时未退出英联邦是英国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南亚诸国历来作为英国商品的重要市场,英国政府“要让英联邦成为真正的实体,而不是徒有虚名”;认为“英国联邦这个组织之所以这么可贵,就在于他鼓励这样一种友好的联系”。麦克米伦在英联邦内积极活动,向巴基斯坦施加影响要求其支持印度;麦克米伦政府还对印度进行实际军事援助,包括武器援助和防空协助。

——摘编自吕利珍《英国麦克米伦政府对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材料二19603月初,苏联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访印时称,苏联准备帮助印度建设首座核电站,此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代表团也正在印度访问。19615月,美国有条件地答应向印度提供大规模援助,同意在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两年里向其提供3.57亿英镑的贷款,但前提是,向印度提供贷款的其他西方国家得匹配差不多相同规模的贷款。同年11月,英美共同希望加深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与西方之间的理解”,同时,英美同意了印度提出的购买大批飞机及帮助培训人员的请求。12月,英美继续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其中,战争尚未结束时,美国就向印度提供了6000万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19621127日,中国外交部长陈毅谴责美国干涉中印争端,反对其在亚洲国家间的挑唆行为。

——摘编自孟庆龙《中印边界战争前后美国对印度态度的变化——兼论美印关系的历史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英国态的变化,并简析致使英国态度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前后美国援助印度的目的并说明其采取的援助行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亚政治局势变化的历史启示。
2021-05-18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材料   1951年,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规定美军为保障安全在日本驻留;日本要为其提供可驻扎的基地。日美安全条约是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制定过程复杂。它是由高层权势而定,并没有真实反映普通大众的意愿。政治家和人民对此条约的看法存在差异,对美国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虽然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美同盟的成立,这为日本的对内治安和对外安全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赢取了日本发展经济的绝佳环境……。作为军国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日本的右翼势力一次次修改安全条约,强化美日军事关系,无所不用其极地唤醒军国主义基因,影响日本内政外交。这一修正趋势反映了日美关系的两面性,表面上看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更加紧密,可是一旦共同利益减弱,连接日美的纽带也会松动。

——摘编自李宇恒《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缘起与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影响。
2021-05-1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等17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4年,中印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边关系有所改善;之后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印苏关系也有明显发展。美国对印度外交的新动向深为不安,195511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指出,南亚、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对苏联工业化成果印象深刻,他们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而且这一制度也能有效推动他们自己国家的工业化。杜勒斯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说:“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的竞争舞台正在变化,美国与自由世界必须准备应付更为严峻的苏联经济竞争。”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如果印度与苏联结盟,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场政治、战略和心理上的灾难,经济援助对西方来说“是一种最廉价的保险”,美国过去对印度关注不够,政府应改变只向军事盟国提供经济援助的方针,加强对印度的援助。

——摘编自蔡佳禾《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20世纪50年代“对印度外交的新动向深为不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5 . 北约和不结盟运动是美苏对峙影响下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美国欲把西欧诸国都纳入其反苏的战略轨道上,进而把这些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此,美国充分利用西欧国家的“恐苏症”,大肆渲染苏联的威胁。很快,杜鲁门政府决定在同西欧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军事方面的合作,并最终促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诞生。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二十四讲》

材料二   自从不结盟三巨头第一次聚首以来,不结盟的思想在他们的交往和商谈中逐渐明确。……196191日至6日,受到邀请的25个国家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面世。

——摘编自辜建中《不结盟运动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特点,并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角度指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诞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不结盟三巨头”。结合所学说明“不结盟的思想”的基本内涵。
2021-05-09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工业化之初,特别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巧妙、及时地抓住了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的大好时机,利用西方资本家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商品、寻求销售市场的要求,大量引进外国技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摘编自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二战后的紧迫形势正在削弱温和派政治人物的力量,除了西方盟国,这些政治人物得不到什么支持,政府内外都受共产党人打压,共产党在任何地方都比战前任何时候强大得多,有时甚至成为国内最大的政党和选举力量。……1946年农业欠收,19461947年接着出现严冬,这些情况使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30年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30年代工业化的成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政治人物和美国总统的智囊团感到不安”的原因,并说明美国在1947年是如何应对“不安”的?
2021-05-08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必将来临的看法,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总方针,“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竞赛中超过美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一致性;加紧渗透亚非拉地区,主张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强调,苏美关系对国际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为此积极创造两国直接接触的机会,极力推崇首脑外交,在裁军和核禁试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姿态,在战后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也对美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同时还竭力促进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

——摘编自陆丕朝《论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三和”路线出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
2021-04-2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后,苏联方面的言论:

时间相关言论
6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可以去试一试,就是某种类似于租借法的东西
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这一计划就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
苏联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三国大使转告三国政府,苏联同意他们想要参与马歇尔计划的要求
7月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谴责马歇尔计划的真正目的是要把欧洲分裂成两个国家集团,为某些谋求霸权的强国利益,利用一些欧洲国家去反对另一些欧洲国家
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国签订双边经贸协定
9月苏联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团发表声明:这个计划(马歇尔计划)的一项重要特征就是企图以包括西德在内的西欧国家集团来对付东欧国家

——整理自张盛发《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

材料二   1949年1月25日,作为马歇尔计划对立面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正式成立。该组织提出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经济经验,给予技术援助,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以实现东欧各国与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1971年,经互会提出将加强和完善经济和科技合作与发展社会主义一体化;1974年,经互会还派观察员常驻联合国;20世纪80年代,经互会还与欧洲共同体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使资源比较贫乏的东欧国家能受益于苏联的能源和原料出口;而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稳定的贸易合作,也让经互会一体化取得了不少成果;当然,这也形成了东欧国家对苏联经济依赖的局面。

——摘编自上官酒瑞《经济互助委员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互会的性质,并简要评价该组织的历史作用。
2021-07-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冷战结束近30年,人们可以用比较长的历史镜头冷静地回看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浮现出的这种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国际体系中,其中一个会很容易把另一个确认为唯一的危险敌国。在这种局面下外交上的平衡很难维系,因为一个超级大国会视另一个超级大国的任何行动为可能的侵略和挑衅;而在不了解对方力量的情况下,其中一方会夸大对方的力量和危险性。1945年以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就处于这种令人不快的境地。更有甚者,自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主义之间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敌对。这种…冲突最终被冠以“冷战”之名,这是因为尽管敌意和对抗尖锐激烈,但却从未导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生公开和直接的军事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的两个突出事例。

材料二   基辛格认识到美国的实力是有限的……新的力量正在逐渐破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从严格意义上的军事实力来看,两个超级大国仍远居前列,但从另一些方面来看,世界已经变得更多极化:从经济上来说,现在至少有5个主要集团;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更多的势力中心……他是欢迎这种变化的。在大国的协作中,相互保持平衡,谁也不统治谁,将出现一个比两极世界“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力量”有哪些?这种变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洲,胜败双方携手同祭;但在亚洲,人们则各行其是∶日本人去广岛、靖国神社或塞班,中国人去北京的卢沟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或哈尔滨的前日本生物战731部队旧址,韩国首尔、中国香港、新加坡、马尼拉等地也举行了各自的纪念活动。

欧洲和亚洲纪念活动的实质和内容也有天壤之别。在诺曼底、莫斯科,华沙。柏林和续累斯顿的聚合,不仅传达了痛苦的反思,而且体现了切身的悔恨,彼此的宽恕,以及真诚的和解;人们发警不忘人类史上的那场浩劫,以避免重蹈覆辙。欧洲确实摆脱了历史的阴影,而亚洲则大相径庭。此时此刻,亚洲的民族主义如脱缰之马,民族间仇恨不共戴天,国家间对峙日渐加深。

——摘编自于滨《二战纪念之终结》


(1)根据材料,归纳欧洲与亚洲国家纪念二战活动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亚洲的国家间对峙日渐加深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