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记载: “这些僧侣返回了赛林达(指中国),并且从那里把一批蚕卵带到了拜占庭。依我们上述的方法炮制,他们果然成功地将蚕卵孵化成虫,并且用桑叶来喂养幼虫。”拜占庭帝国从此独立发展起兴盛的丝织业,形成了几个丝织业中心,它们又成为中国育蚕丝织技术西传的中续站,而欧洲也开始了其丝织业的历史。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它的勃兴促进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的流通,促进了中国、菲律宾与墨西哥等国的经济发展。该商路主要参与者是中国商人和西班牙人,贸易形式以丝——银交易为主。西班牙汉学诞生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多源共生”性,对当时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织技术传播的路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启示。
2024-06-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自《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作物,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奉节县志》)。“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宜都县志》)。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 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自《丝路小史》

问题:
(1)依据材料,指出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3)结合材料,你如何看待麦克尼尔“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