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 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 万人。这一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1978~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的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文化学术秉承战国之余续,活跃在诸侯国境内的文士也大多来自齐鲁及荆楚地区。当时分散各地的诸侯国王,如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皆秉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藩国文化尚有地域差异,相对而言,南方淮南一带长于辞赋,而北方河间一带则重在经术。汉武帝中后期,原本游说于诸侯王国的文士会聚长安。当时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史学见称,王褒、扬雄等人因辞赋受宠,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则以经术而显贵,他们共同造就了关中文化的辉煌。

——摘编自宋展云《汉末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材料二   自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已经完成了两次历史性大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世界文化中心从东方转向欧洲。进入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释放出巨大效能,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开始向欧洲倾斜。到1900年,“全球1/5的土地和1/10的居民已归于欧洲列强的各个帝国的版图”,“欧洲文明笼罩全球”。第二次调整是从欧洲转向美国。进入20世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发展尽显疲态。而二战后的美国凭借“工业产出占世界的近1/2,贸易出口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2/3”的实力,最终取代欧洲成为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和世界文化中心。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再次发生变化,世界文化格局也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化,进入了第三个大调整时期,新兴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呈现上升态势。

——摘编自颜旭《百年大变局:世界文化格局的解构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学术文化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文化格局前两次调整的显著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面对世界文化格局迎来百年巨变所应采取的态度。
2024-03-11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66日。位于地中海东岸的黎巴嫩是阿拉伯国家中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民组成的国家,黎巴嫩社会因派系林立、党派众多而异常复杂。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82年,以色列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战争期间出现了由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长枪党基督教民兵组织对巴勒斯坦难民的贝鲁特大屠杀。

——摘编自王晓易《黎巴嫩与以色列什么仇什么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五次中东战争的影响。
2024-04-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押题(一)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湾战争是指1991117日—2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11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摧毁伊拉克的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惨重。战争使伊拉克、科威特境内的多口油井遭到破坏,根据国际环境专家的测算,科威特油田大火向大气层释放的污染物质达到600万吨。燃烧后释放的污染物,将会加剧全球变暖,导致病毒细菌滋生蔓延,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增加人类的死亡率,污染物对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及名胜古迹都会造成灾难。

——摘编自《动荡中东何时休——以两次海湾战争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湾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湾战争的影响。
2024-01-15更新 | 8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金融领域,仍然维持着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塑造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同时,也强烈冲击了金本位制度。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是毁灭性打击,也再次动摇了20世纪20年代短暂重建的金本位制度。20世纪30年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英镑霸权最终逐渐转向英镑、美元、法郎三大货币集团并立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调整了大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美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由此孕育了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摘编自谷梦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想与实践——以怀特计划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进一步认识到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各国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同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考虑选择人民币作为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可能性。于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区域合作的双重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摘编自周敏《论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反映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77次组卷 | 1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东各国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阿以冲突的不断激化。许多国家纷纷扩充军力,地区军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跃升。20世纪下半叶,伴随地区霸权的争夺和战争频发,以色列、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在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教派分歧等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美国、前苏联、欧盟等为实现各自的战略图谋,不惜利用中东地区的内部纠纷,长期提供军事支援、开展军火贸易。在中东地区这块世界“石油宝库”上,大量国家的军火贸易采取“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巨额石油收入为采购现代化武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

中东地区各种高精尖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扩散对有关国家的社会发展、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当前,海湾六国的先进武器技术几乎全部从外部引入,势必增强这些国家的对外依赖程度。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大大削弱了海湾地区的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安全环境将愈加险恶。此外,中东地区的军备扩散,特别是核军备的扩散,为恐怖活动提供了方便,对国际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摘编自刘正茂、岳杨《试析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东地区军备竞赛扩大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地区军备竞赛扩大的影响。
2023-05-14更新 | 9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结束后,原有的国际平衡被打破,既有的民族、领土争端矛盾逐渐暴露,加上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未经联合国同意,对南联盟发动空袭。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美国不经联合国授权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在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总军费高达7630亿美元,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令这次战争再次诠释了科技是现代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

——摘编自王亚娟《第二次海湾战争是为了石油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美国发动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频发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