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材料一: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由于有了玉米,原本在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人口衰退的法国和意大利,到18世纪其人口开始回升。……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也大大增加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猪、马、牛、羊等牲畜被欧洲人引入美洲,为生活在美洲的人们提供了肉食、奶类、皮毛和畜力。老鼠也藏在船舱里飘洋过海到达美洲,影响了美洲原有的生态链。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物种大交换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一带一路”构想的有利条件及国际意义。
2023-06-30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二)历史试题

2 . 材料: 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后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海战和岛屿两栖登陆战。1816年,阿根廷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33年,英国海军进驻马岛并宣布行使主权。但阿根廷多次提出异议。20 世纪70年代初,勘察发现马岛南部海域可能储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1982年2月,阿在双方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决定以武力解决争端,4月2日,战争爆发,历时74天,6月14日。英国军队最终取胜。战争中作战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和技术装备对比情况是


战争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阿根廷回应迅速:当即断交、全力远征。在获得国内压倒性支持后,撒切尔迅速在国际上打出“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口号,这一合适的说法让英国得到了联合国的好感,随后,撒切尔又游说欧洲各国,以“反对军人独裁政府”的理由博取各国的支持,美国带头向阿根廷宣布武器禁运令,进而进行经济制裁。

——《三十年后重温马岛战争》(新浪文化·读书 第40期)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英国决心远征马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马岛战争中能够取胜的原因。
2020-05-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池州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监测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概述
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争夺战略空间美国的战略援助不限于在欧洲和苏联抗衡,而且包括在东亚、南亚及在世界其他地区和苏联争夺地盘
20世纪60年代:外援制度化1961年《对外援助法》授权总统建立国家开发署,肯尼迪总统对外援助的拨款额年增长4倍以上
20世纪70年代:对外援助新方向尼克松政府有两个外援新口号,一是提出人权外援,二是强调多边援助
20世纪80年代: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里根政府对外援助的核心是消减政府干涉,加强私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使他们在解决发展问题上起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全球战略与政治条件美国的对外援助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利益泛化的现象,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根据周弘《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发展》整理

材料二   在全球对外援助整体较为低迷的21世纪,中国积极调整对外援助的政策,除了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性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注重民生项目和社会发展,在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饮水、有线电视信号接收、减贫、公共卫生以及基础教育等方面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此外,中国还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共性发展问题,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将共商共建共赢作为中国对外援助乃至国际合作的指引,使得中国对外援助更加具备国际视角和全球视野。

——摘编自唐丽霞《新中国70年对外援助的实践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相比,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显著不同,并说明21世纪中国对外援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援助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
2023-12-20更新 | 1036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高考河北历史真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4年德国政府发表的《安全政策白皮书》公布了德国新安全战略的三层目标:“保卫德国及其盟国的安全,预防、限制和结束可能危及德国或德国盟国的领土完整与稳定的危机与冲突;建立有利于德国的欧洲安全机制;愿以联合欧洲中一平等分子之地位贡献世界和平”。在安全观念上,德国认为,欧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一极,德国是这一极中的核心力量,一个多极的世界有利于维护和平与稳定。与安全观念转变相适应,德国的安全手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重视运用经济、联盟和联邦国防军等综合国力,建立更具适应性、灵活性的安全体系,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动中加强安全合作,广泛运用外交、安全、国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

——摘编自夏立平《三重身份视域下的冷战后德国安全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冷战前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德国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原因。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45年以后,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美国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反共产主义活动。在此过程中,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财富的增长。

——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是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庇护”日本对亚大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如何。归纳指出美国持这观点的主要原因及实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大陆对战争的坦然接受甚至喝彩似的欢迎……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教育儿童们要以他们的历史传统为荣,要尊重被认为是独特的国家美德。这种民族显耀和民族独尊的教育极易导致偏激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信念,并使青年人不是畏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向往战争。自然界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达尔文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错误理解和应用。欧洲以往的局部和短暂的战争成为人们想象未来战争的范例,从而对即将爆发的战争可能产生的后果严重估计不足。

——摘编自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写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

材料二   就整个欧洲而言,经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以欧洲为主战场的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说明,几个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的欧洲民族国家至上的思想,走向了极端,造成了欧洲自身的多次自相残杀和地位的衰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欧洲人心中对主权的民族国家的迷信偶像受到了严重冲击,传统的民族主义力量遭到了削弱。这种大战引起的欧洲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成为战后欧洲联合运动蓬勃兴起的重要的深层原因。

——黄正柏《阿登纳的欧洲联合政策及早期实施,兼谈德国对二战的反思》

材料三   关于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南北差距扩大、贫困国家和地区社会动荡,引发矛盾冲突和恐怖活动;冷战结束后,原来被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矛盾和冲突凸显,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鼓动、利用乃至直接进行恐怖袭击;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满刺激了恐怖主义恶性膨胀;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激化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的反西方情绪,使某些恐怖袭击直接指向西方国家。

——摘编自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争被喝彩似的欢迎”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欧洲有关“民族国家”的思想演变历程。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当前世界局势,请推介中国方案及其举措,并阐述其文化内涵。
2024-05-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通过支持新一代非洲领导人,在关键领域建立享有盛誉的领导人网络,巩固美非间的紧密联系,并在非洲提供后续领导机会,加强输出美式民主制度和刺激非洲经济增长。2022年美非峰会期间,拜登举办了非洲和侨民青年领袖论坛,有意打造全球性网络增进美非伙伴关系。他强调提升与非洲侨民参与度的伙伴关系,并在论坛期间宣布成立了有关非裔侨民参与的总统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非裔美国人和非裔移民社区的多元代表组成,将在此后加强美国官员与非裔侨民之间的对话,鼓励促进美国非裔侨民的公平和机会,并加强非洲社区、全球非裔侨民和美国之间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联系。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也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非洲青年领袖倡议”提供超过一亿美元的资助,“用以支持寻求创新、多样化的非洲青年男女在21世纪的经济中脱颖而出,并促进非洲社区、国家和大陆的变革”。

——摘编自ⅡAS《从宣传战到文化外交:美国对非“青年领袖计划”的历史、现状及影响》

材料二   2021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及“推动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非洲学生在中国参与培育各种中草药,学习实用的中医知识。还会体验书法、京剧、武术等艺术。中国通过支持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和华文学校来普及汉语教育,并通过“汉语+职业技能+中华传统文化”等多种教育形式,努力探索并进一步提升汉语的实用价值。目前,已有南非等不少非洲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此外,中国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了中非媒体合作,为非洲的汉语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埃塞俄比亚的“鲁班工坊”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目前已被非盟总部确立为中国面向非洲国家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据蔡建国《学好中华文化促进中非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中国对非洲文化政策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美国和中国对非洲的文化政策。
2024-04-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9月,清政府颁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布了九年预备立宪期,191010月又在国人的压力下,被迫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在此期间,在野的立宪派掀起了数次大规模的请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其中,东北由于日、俄环视,民族危机加剧,立宪呼声最高,而以奉天学生为先锋的盛京请愿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波及最广。为了使这次请愿运动获得民众的支持,唤醒人民大众的救亡图强意识,盛京学生们努力发动民众参加斗争。他们深入民间,广泛宣讲请开国会之意义,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加入请愿行动,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立宪民主运动。

——摘编自张旭《盛京请愿——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材料二   1968年是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也是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一年。在美国地区,引发动乱的多数事件是美国国内的具体事件,如对越南战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等等。暴乱的最常见形式是学生运动。在西方工业国家,新近崛起的人口成为了强大的新生社会力量。这些新式青年所接受的文化与前辈们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崇尚个性、个人自由甚至反叛。与此同时,录像技术及轻型便携式电视摄影机的发明使实况资讯能够瞬间传遍全球。在世界多数地方,1968年的诸多暴动并没有实现参与者们期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改革,但也带来了诸多改变:全世界的大学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968年以后西方基督教会和犹太教会的宗教仪式大为减少。个人自由的新观念获得认可,鼓舞了后来的社会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巨大改变,并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人民。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卷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京请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8年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原因及影响。
2024-04-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