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结束后,世界总体局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国为了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构筑有利于自己的地位,纷纷调整了对外政策。最为明显的是各大国建立起的各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19964月,《中俄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10月,中美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另外,美俄、日俄、美欧、日欧,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在各国纷纷调整对外政策,大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的情况下,各国都抓住机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大多数国家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上。

——摘自郭新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状态·问题·目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国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的意义。
2021-01-09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2(天津卷)
2 .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个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2020-05-01更新 | 26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海南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九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0-02-03更新 | 726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热点12除了“鸿蒙”,华为简直注册了整本《山海经》——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多极化进程使主要力量彼此制衡,世界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世界多极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区域间合作逐步向前推进,国际形势朝着持续稳定地方向发展。随着和平因素的不断增长,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和平为人类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环境,没有和平的发展环境,现今人类社会所取得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都将付之东流,全世界国家都处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中,都不能脱离外部环境独自发展;要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实现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只有持续坚持多边主义的发展格局。

                                           ——摘编自张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认识。
5 .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材料二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三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1)概括材料一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美国这种心态的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合上述,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2023-10-0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像汽车与洋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期起始用机械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年,西洋的国家虽小,然团结有如铁石之固;我们的国家虽大,然如一盘散沙,毫无力量。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小序》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做好新时代外交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大国在因应这些世界大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过程中,顺势而进者走强、逆势而动者走弱,并依据实力地位消长和驾驭国际规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组合。世界多极格局在大国博弈中日渐显现,国际体系在各种制度、体制、机制的不断蜕变中正呈现新的面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貌如此。

——摘编自高祖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局面,并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内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
2022-12-03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指出,影响国际合作的基本要素有“世界观、能力、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摘编自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

材料二   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希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经各国代表谈判达成协议。

——摘编自《关贸总协定序》

材料三


——《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7年达成《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三的系统框架,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通过加入全球市场提升自身国力,又以自身优势助推国际体系的完善发展。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给自身创造的有利条件,并阐述中国是如何以“中国智慧”助推世界的发展的。②美国在二战后基于自身做出的战略定位,着力于构建自己的宏图霸业,其过程受到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并分析美国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设想、抹除道路上的阻碍因素的。
2022-10-31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美苏冷战产物的北约自成立至2010年先后进行了5次扩充,其扩充的基本轨迹是势力范围东移。美国有官员曾预言,北约和欧盟的扩大将分几个阶段推进,最终将产生一个欧洲联邦。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宣告自己取得了冷战胜利,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北约开始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7国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充。在失去比邻的波罗的海三国之后,乌克兰成了俄罗斯阻隔来自西方地缘政治压力的最后一道防线。乌克兰本身长期摇摆在西方和俄罗斯之间,从其自身考虑看,一是俄乌如果发生冲突,可能自身难保;二是乌克兰发展比较落后,想要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北约不断东扩严重挤压了俄罗斯的安全空间。尽管莫斯科发出了不满和带有威胁意味的信号,但华盛顿却并不掩饰将继续扩张北约的计划。

——摘编自周琦《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影响及俄罗斯的应对之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约不断东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约东扩产生的影响。

9 . 材料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4月发布的《2012年美国的人权纪录》统计,美国是冷战结束后对外发动战争最频繁的国家。2001--2011年,每年约有1.4万至11万名平民死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2014--2016年,美国空袭伊拉克7258次,空袭叙利亚5828次,共导致约6000名平民死亡,并制造了生态灾难,致使伊拉克战后儿童出生缺陷率“惊人增加”。美国专家罗伯特·基欧汉所说:“强国总是寻求建立一种有利于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亚洲人口多,消费力强,资源丰富;中东位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接合地带,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亚洲和中东自然成为美国频繁发动战争的主要战场。

——摘编自袁源《上战后美国发动的十三场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频繁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美国频繁发动对主权国家侵略战争的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4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