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科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西文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碰撞。为配合资本主义扩张,传教士欲将西方伦理价值强加于“异教”文明的中国……尽管其宗旨是希望将中国基督教化,但也从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利玛窦就是一个推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关键人物。他推行学术性的传教与倾向于士大夫的策略,以天主教“合儒”“补儒”希望进而达到“超儒”,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赢得中国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支持。在传教士的努力下,明末清初中国曾一度出现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数学、音乐、语言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基督教在很多地方有悖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此在传教过程中出现了“礼仪之争”。1700年,康熙宣布禁教,驱逐传教士。……乾嘉禁教之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已成定局,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终未酿成社会大潮。

——据骆利红《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论述》

材料二: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在华传教、设学堂、开办医院的特权.晚清西学传播进入新阶段。中国知识分子主动了解、吸收西学,参与译书工作,这一阶段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科学著作。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创立,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声光化电为重要内容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对西学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地遍布新式学校、创办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甚至政府创立译书机构,翻译大量的西方书籍,西学影响逐步进入基层。戊戌变法后,革命运动兴起,留日热潮骤起,社会科学类书籍大量被翻译传入中国,其中多有介绍西方政治制度、日本变法等内容的书籍。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书坊福建建宁府是书坊最发达的地区,书坊总数不下六七十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于建阳崇化。崇化书坊在有明一代一直保持繁荣并有所发展。据载,崇化“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这种每月有六天专门卖书的集市,为当时全国所仅有。建宁府有许多宋元以来的老书坊。明代刻书最多的两个书坊是建阳县的刘洪慎独斋和刘宗器安正堂。慎独斋所刻大抵以史书居多,而且卷帙浩繁;安正堂所刻多为集部及医经类书。

长江下游的南京、苏州也有许多书坊。南京书坊数量比建宁少,但至少也有近六十家,所刻书籍与建宁相较,医书、杂书及小说数量较少,而戏曲方面则超过建宁。整个明代南京书坊所刻戏曲可能达二三百种。其中唐对溪富春堂书坊的刻书在版框四周加有花纹图案,打破了宋元以来单调的单边或双边的呆板样式。

北方地区的书坊最多的是北京,可考者有七八家。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发现了北京永顺书堂刻印的十一种说唱词话和一种南戏《白兔记》。

——据汤纲南炳文《明史》

概括指出明代书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03-3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