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1 . 唐朝的法治和礼治
(1)唐朝的法治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 《_____》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议》

①《_____》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②唐律是_____的典范
(2)唐朝的教化
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_____》,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_____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2023-09-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2 .
朝代法律教化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
(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
(2)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_____
(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023-09-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3 . (1)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伦理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2)董仲舒“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说和“大德小刑”说,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其主张既神化了“德主刑辅”的传统见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强调儒家经典和经义对司法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倡“_____”(表明了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思想,儒学对法律的渗透),最早开始系统运用儒家经义指导司法活动。
2023-09-2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4 . 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制成《_____》。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023-09-2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5 . 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_____ “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
派别儒家法家
理念德治(礼治)、教化法治
人性人性善人性恶
代表人物及主张孔子: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孟子:仁政,省刑罚、薄税敛;
韩非子: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
效果不适应兼并战争和富国强兵需要,难以实行;富国强兵且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认识①是社会改造方案之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②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如战国末期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3)评价
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_____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____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23-09-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6 . 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_____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____”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_____》,周朝有《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2023-09-2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知识清单)-【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7 . 教化。
(1)理学。
形成北宋
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
影响①程朱理学在________逐步建立统治地位。
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________,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③朱熹《家礼》和《________》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乡约。
①创造者:北宋________兄弟。
②范本:《________》。
③发展。
明朝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________》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
清朝宣讲康熙帝的“________”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________
④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________合流。
2023-09-0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8 . 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________》。
2023-09-09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9 . 唐朝。
(1)法律。
①表现:唐高宗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②特点:礼法结合。
(2)教化。
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
②基层教化:推广重视________的经验,在社会层面强化基层教化。
2023-09-0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填空题 | 容易(0.94) |
10 . 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叔向和子产之争
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________ “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
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________,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________,而不顾________。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2)儒家与法家之争
角度儒家法家
核心观点认为人性善→主张________ (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甚至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________→主张法治
代表人物孔子和________ ________和韩非
主要言行(1)孔子提出,统治者要“________”“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________
(2)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_______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
(1)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________的权益;
(2)韩非——①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________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保证________
社会
影响
(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儒家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1)法家思想既能带来________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_______的愿望;
(2)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________,最终__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23-09-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