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5月,位于杭州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挂号信。写信人是韩山,信中寄来了3张泛黄的稿纸。稿纸上是一篇作文,标题是《报喜信儿》,作文上还有老师红色的批改意见,老师给作文打了满分5分。

——摘自《杭州党史方志》

材料二   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做功课,忽然播音机传出了声音:“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宪法刚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大家现在到前院来听广播。”……听着广播器里传出珍贵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通过。”……学校决定我们可以到街上游行庆祝……口号声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响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在为伟大的宪法欢呼,我们在为全国人民的大喜事欢呼。欢乐传遍了每一个街巷--不,是传遍了整个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摘自韩山《报喜信儿》


(1)简要指出《报喜信儿》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个“喜信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中国开始由农本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变。而传统司法不仅无法调适这种变化,其弊端还受到广泛的抨击。如何启、胡翼南就尖锐地指出:“今者中国之律例,其有平乎?无也!罪案未定,遽用刑成,何平之有?供证无罪,辄罹笞杖,何平之有?毙于杖下,意气杀人,何平之有?瘐死狱中,有告无诉,何平之有?有凌迟枭首,死外行凶,何平之有?”就连晚清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也在江楚会奏变法第二折中毫不犹豫地指出:“滥刑株累之酷,囹圄凌虐之弊,往往而有,虽有良吏,不过随时消息,终不能尽挽颓风。”

——摘编自吴永明《创制与革新:清末司法变革论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被“救亡图存”“保国保种”等理念所笼平。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逐渐远离中国传统司法经验,在破除旧弊的时代里,社会精英抛弃了传统司法的精华,汲汲于从西方的经验中择优良者借鉴使用。而近代司法变革的过程正是社会转型时期制度选择之中茫然与迷失的重要体现。司法的正常运转需要借助诸多内外环境的支持,在国家独立都难以保证的情况之下,司法独立和司法自身的价值很难被人认识到。国民政府先后数次的司法改革并没有带来预期稳定的法治秩序,反而因加速了旧秩序的灭亡而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

——摘编自江国华、李福林《迷思中的司法与社会:民国时期司法的社会本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社会抨击传统司法所反映的实质,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司法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司法建设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相当发展。据统计分析,1897年,中国入境的外国人次为4079人次,1913年增长为31779人次,至1928年,又增长为62797人次;1879年,出境外国人数不足3000人,到1928年,则增长为56134人次,国际旅游市场规模和同期的美国大致相当。1879年,在国内乘船流动的中国人仅为29009人次,到1928年时,达到了7654763人次。20世纪20年代后,铁路的客流量开始大规模增长。随着交往的扩大,英、美、日等国率先在华开办旅行机构。1923年,银行家陈光甫因感旅游业完全由外国人操纵,遂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国外部设立旅行部,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摘编自方旭红《旅游与清末民国时期城市发展——以苏州为例》

材料二   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开发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而且各类开发价值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无论是何地何时何种情况的开发,实现的价值都是多方面的,而且针对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政府,企业等开发主体来说,开发的总目标是更好地全面实现开发价值。对于学习和观览人群而言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教育和旅游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革命老区的村民群众而言,更多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及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有刚《论红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国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发红色旅游的意义。
2023-11-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政治经济变革和思想文化递嬗的影响与推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慈善事业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戊戌时期,通都大邑里遍立的不缠足会、禁烟会等组织,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慈善公益性质。到了民国,最终出现了规模庞大且名目繁多的慈善团体和机构。慈善事业以赈灾救荒、施医赠药等多种形式,救助了大量灾民,让他们饥有所食、病有所医,而不至于铤而走险,危害社会。

——摘编自周秋光等《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里根经济学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三年内,个人所得税税率分别削减5%、10%、10%,同时降低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据统计,1974-2014美国慈善捐款总额增加十倍。根据税法规定,对慈善组织的捐赠可以得到税收减免……由于历史原因,基督教乐善好施的倡导和富人原罪的说法,深深印刻在了美国人民的思想里。参与慈善,不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快乐和道德上的满足感,还可以为后代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认可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需要与关怀弱势群体的改良主义平衡。

——摘编自陶冶、陈斌《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   从第三次分配的角度看“基础性制度安排”,就是要求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条例等制度,给予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以利益激励、价值引导和道德奖赏,引导人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诸如捐赠、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第三次分配。

——孙春晨《第三次分配彰显道德之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慈善机构发展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积极意义。
2023-09-2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在政治、军事、刑事、土地、人权和经济方面颁布了系列法律条文,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陆军刑律》《商民运动决议案》《佃农保护法》《工人运动决议案》《妇女运动决议案》等。在共产党作用下,法律制度建设倾向工农等下层人民,注意到人民的重要地位,使得社会身份得以重视,这在近代中国法制史上公开颁令是第一次。

——摘编自姚庆《论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转型之路》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抱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将这个宗旨贯彻到法治建设之中。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所明确的“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以便利人民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无论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新时代法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论是立法领域,还是执法、司法领域,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始终是法治建设的主旋律,都使得我国法治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法治的鲜明特色。

——摘编自王春业《论百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汉国民政府法治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族内部自治以宗族习惯法为基本依据,这种习惯法以族规的形式得到表现。有关族产管理和宗族内部亲属、继承、土地、借贷等多方面的民事关系,构成习惯法的重要内容。宗族在族长的领导下,按照族规规定的方式运作,而当内部发生纠纷时,族人会依族规调解,调解不成时,由族长召集全族或族内头面人物听取双方意见,然后进行劝告,最后公断是非。对于违反族规的行为,宗族可以依族规进行处罚,其处罚方式有:训斥、罚站、罚跪、罚款、扣发分赡、责打、削族、鸣官,甚至处死。但是族规对于族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族人对宗族的认同感上,宗族作为一个对族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具有归属感的群体,其对族人行为的道德评价具有巨大的约束力量。

       ——摘编自李力《清代法律制度中的民事习惯法》

材料二   调研结果显示,运用民俗习惯解决纠纷,当事人的接受程度高达98%调研还显示,习惯法在解决传统民间民事纠纷如彩礼返还纠纷、财产继承纠纷、宅基地纠纷、相邻权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1%的受访法官认为,民俗习惯在某些情况下比成文法更能有效地解决纠纷。此外,各地法院也积极探索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结合本地实际,发现和挖掘本地的习惯法价值。如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法庭努力创造调解环境,尽可能多用道德、习俗和舆论等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法院运用善良风俗调解解决的纠纷有2100起,占审结案件总数的28%。案件涉及返还彩礼、赡养、精神损害赔偿、分割家庭共有财产等方面。

       ——摘编自钟春《现状与未来:我国习惯法的司法适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民事习惯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清代民事习惯法相比,当代习惯法应用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作用。
2023-02-25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2023-05-21更新 | 513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酒泉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