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电影短片《他们怎样过日子》,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如图为电影海报。储蓄运动的广泛开展(     

A.反映民众抗美援朝热情高涨B.为三大改造积累大批资金
C.体现了人民劳动致富的愿望D.有利于新的社会风尚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将草案印发地方人大、基层立法系点、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27次赴地方开展立法调研,广鉴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在北京召开几十次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专家的意见。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A.立法工作立足于密切党群关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
C.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D.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的轨道
3 . 198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门针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提出了若干条界限,包括:不干涉穿衣打扮,不用“奇装异服”一词;对抒情歌曲及轻音乐,得须经过批准方能禁止;绘画、雕塑方面,不禁止表现人体美的作品;生理卫生课不是精神污染。这些要求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B.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C.思想解放工作任重道远D.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碰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92年以来,中国商品流通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和实施了《经济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与商业、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B.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C.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6 .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7 .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传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 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②该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美”的追求
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       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05-18更新 | 17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其主旨是(     
A.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D.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9 .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不断地对理想与现实进行深层次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生的路,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

19805月,一封署名“潘晓”,题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信中写道

我今年23岁……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

(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

潘晓的来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有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好”,亦有人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质”。讨论中《中国青年报》编辑部共收到6万多封来信,写信者有各行各业的青年、团员,也有不少成年人和老年人,还有香港、澳门和美国的来信。讨论持续了整个1980年夏天,到该年年底,才逐渐平息下来。《人民日报》评论员称赞这场讨论“把青年思想深处的东西端了出来,进行真正同志式的讨论,是感人至深的”。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请你以当时《中国青年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以“反思与进取”为题,对潘晓来信引发的讨论写一综评,给“潘晓”们指明宽广的人生之路。(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28更新 | 35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湘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英模表彰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 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 年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的感人事迹;1944 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 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 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 年1950 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 44.8%,农民占 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 代表大会;60 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 年以来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丸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 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 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
2023-04-01更新 | 374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