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
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2023-09-19更新 | 285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宪法草案时强调:“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宪法草案第七十条规定,少数民旅地区,‘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此制定的1954年宪法(     
A.使少数民族人民有了当家作主权利B.促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
C.促成了我国多民族统一格局的出现D.使得各区域民族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2022-12-03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旅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旅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