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头,丞一人,司马、侯千人个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2014年9月17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的历代清帝,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先后颁布的法律有《蒙古律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等。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对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对边疆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首先是“众建而分其势”,使上层人物相互制约和牵制;其次是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予以体现。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尤以土司地区的学校教育最为成功,发挥了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也增进了他们的国家观念。雍正前期的西南边疆,存在部分土司纵恣不法、危害社会等严重的问题。为此,雍正朝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及其善后的措施,扫清了清朝深入统治这些地区的障碍,外来人口得以大量移居西南边疆,有效缓解了内地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清廷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隔绝民夷及禁止民夷往来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此类政策的负作用日益明显,最后被迫废除或修改这些政策。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即把让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重大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议为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摘编自《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中期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民族政策应该重点考量的要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国内,首先要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致,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新中国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另-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另外,也有一些国家,虽然对社会主义中国不了解,但愿意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关系。新中国除了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国际斗争中确立正确的立场,即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民族主义国家和各国民主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

——摘编自黄安余《新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   邓小平说:“1978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最大和最根本的利益。1988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摘编自陈少铭《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新政权的外交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政策所做出的调整及调整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   1856年,英法与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清政府不知情,未能利用国际形势,反而让英法俄三国相互勾结侵略我国;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法国屡屡用战争威胁清政府,殊不知此时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1874年,日本入侵琉球,清政府毫不知情;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事前亦毫不知情。

——摘编自张宇权《晚清政府的外交心态与驻外使团的派遣》

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摘自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通过哪些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不派遣驻外使节有哪些危害?这体现了清政府怎样的外交心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21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2024-02-07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