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概念,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诸多边疆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材料二   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共中央选择“一边倒”,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当时在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中做出的反应,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伊始,便加入苏联阵营并与苏联结成军事同盟,并因此而进入冷战的两极体系和对抗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牛军《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材料二   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形成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中国外交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一条线”的思想,其主旨是团结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至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得到改善。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概括中国“站在苏联阵营一边与美国对抗”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变化及重大外交成就。
2023-03-29更新 | 6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但两个朝代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唐朝把少数民族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防范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因此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宋王朝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和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得到暂时的安定。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

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2000

中央政府在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2023-06-11更新 | 6124次组卷 | 3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旅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旅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的政府(即使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曾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外交成果?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的理解并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针对“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羁縻政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羁縻政策相比,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步之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提出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会议的主张。1912年颁布的《参议员选举法》和《众议员选举法》中,在参众议员的分配问题上,还规定了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

——摘编自刘卫宁《民国时期宁夏回汉民族关系研究》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涉及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3-07-28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的疆域辽阔,漠北、东北地区设行省,但基层单位仍是其传统的千户、百户。西南地区设云南行省,仍多用土官任职。这样,“岭北、甘肃、四川等边地,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西藏地区由中央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宣政院直辖,低级官吏可由僧侣兼任,也进行了清查户口等工作。同时,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系统,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朝前中期,中央政府平定三藩之乱并实行了改土归流,随后收回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等叛乱,在新疆地区设将军、办事大臣等,还大规模屯田、发行统一货币。在此基础上,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设驻藏大臣、加强驻军;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旗之间不相统属,均直属中央机构理藩院。同时,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中俄大部分边界线。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做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等)的自治机关,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一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以及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同时,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消除民族歧视等工作。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朝和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