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家庭生活节奏逐渐向工厂劳动时间靠拢,人们倾向于婚后从大家庭搬出,自立门户。人们对婚姻变得谨慎,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婚姻的前提,晚婚逐渐盛行。工业革命后,妇女和儿童凭借灵活的手指,大量被工厂雇佣,成为社会生产必不可缺一员。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材料二   伴随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平民阶层妇女走向工厂,参与工业生产,她们的自我觉醒和自主意识提高,开始了自我解放的历程。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面向社会,参与文化事业,是其自我解放和自我个性展示的重要契机。上层妇女组织大量的文化性沙龙,团结和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她们互相交流思想,研讨学术、哲学、生活和艺术,直接促使了她们思想的解放,提升自身地位。这一时期,讲述人情世故的小说和充满奇幻色彩的传奇故事,尤其受女性读者的欢迎。流通图书馆为小说作者和图书销售商提供了市场,为女性读者提供了闲暇阅读的渠道。

——摘编自夏金娇《论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妇女地位的改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生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4-06-0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以陆路交通为主,但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也发展迅速。唐朝政府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海外商船到达广州后,就有管理港口的人来把船货搬进货栈,代为保管6个月直至本季风期最后一艘商船进港为止。他们从船货中抽取30%作为进口税,余下的交还物主。货物如为唐朝皇帝所购买,则按最高市价给价,且立刻开发现钱。对来华贸易的外商,如有犯法,在同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依本国法律论处;在异国人之间(如阿拉伯人与新罗人或阿拉伯人与中国人之间)则依中国法律论处。在广州阿拉伯商人高度集中的地方,唐朝政府也准许他们自治、按伊斯兰教的法律行事。

——摘编自李金明《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

材料二   自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创设榷易署以来,政府第一年即收入三十万缗,不久更增加到五十万缗。绍兴末年,广州、泉州市舶司由“抽买”所得利益每年达二百万缗。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八十六云:“海舶岁入,象犀、珠宝、香药之类,皇祐中五十三万有余,治平中增十万,中兴岁入二百万。”

——摘编自何崇恩《宋代外贸小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对阿拉伯商人实行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发展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2024-05-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其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三种。19303月,斯大林指出:“在目前时期,集体农庄运动的基本环节,即现在应当抓住的集体农庄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农业劳动组合。”劳动组合逐渐成为集体农庄的唯一形式。集体农庄法最重要的规范性文件是“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为了补充和发展示范章程中的基本原则,苏联还颁布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包括调整集体农庄关系的法律、法令和政府决议,这些被统称为集体农庄法。苏联官方表示,制定集体农庄法的目的在于“在农村中建设一个新社会”。

——摘编自司宁《苏联集体农庄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德国农业生产、经营等的协调工作主要由非官方组织来完成。如德国农民联合会是最主要的农民组织,其下属组织包括13个州的农民协会、德国农村青年联盟、德国雷发巽乡村信用合作社、德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联合会,另外还有42个非正式的合作成员组织,约95%的德国农民是其会员。它代表德国农民参与和欧洲邻国农业组织机构及欧洲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工作。它不仅为农民当法律顾问,开展技术服务并开拓市场,还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此外,由农民商人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德国农业协会在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也作为质量检验和认证组织存在,很有权威性。

——摘编自张明生《德国农协现状及发展我国农协的建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苏联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组织)和德国农协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存在差异的因素。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现代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平等交往的历史,对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较之前代,宋代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当时的贸易范围已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不但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价值高达数十万贯。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朝洪武三年(1370)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商船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郑和下西洋以后,海禁屡开屡禁。总的来看,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越来越保守。不过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形成一些新的航路,如通过马尼拉至拉丁美洲的航线便是这个时期由西班牙开辟的。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对外方面,明清政府的政策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2024-04-0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01900年,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商品数量成倍增加,世界上许多彼此分离的地区之间第一次出现了竞争或者说竞争更加激烈。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开始取决于海外供应的维护状况,数以百万计的初级产品生产者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世界另外一半有时出现的市场波动。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屠宰厂利用冰库作为天然冰箱;到1886年,冷冻车已投入常规运营。1875年,使用天然冰块和人工风扇冷冻的纽约冻肉第一次运到英国。美国和西欧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也给国际贸易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摘编自[英]H. J.哈巴库克、M. 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从欧洲到中国的航路缩短了四分之一,并加速轮船取代帆船的过程,使运输时间减少一半以上。1871年上海与欧洲的海底电缆建成,上海洋行可与伦敦直接通电报。按银两计算,1864年贸易总值为94865000关两,1894年增加到290203000关两。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增长仍落后于进口增长。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而消费资料占90%以上;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由56%退居到34%。

——摘编自王永起《浅析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曲折发展与海关税率的变化(18401931)》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交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交通的发展、变迁、进步是社会进步轨迹的表征。古代的陆路、运河、近海运输,近代以来的铁路、汽车、航空、远洋运输等方式无不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交通的开辟与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盛,有利于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摘编自《交通社会学》研究课题组《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任选一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或就中外交通的总体发展,自拟论题,并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4-02-0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孕育着近代文明的诸多因素。城市向领主交纳包税后,就享有相对充分的独立与自由,可以处理本城经济社会法律事务,甚至还可自行配备治安人员,组织军队。城市共和国里立法、行政等机构分立,各司其职,但又互相牵制。城市主要官员由选举产生。城市工商业以货币为中介,为了得到货币,贵族们甘愿放下“尊贵”身价而从事商业活动,英国的中小贵族因为从事工商业而成为“新贵族”。追求财富不再为社会所鄙视,市民将所获财富部分用于改善生活,生活要求和生活标准逐步提高。“消费革命”的发生,被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十二、三世纪世俗教育和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在城市中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兴起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对近代文明因素的孕育》

材料二   底特律的衰落极为严重,在19052008年间,底特律的人口下降了100万以上,占其人口的58%。工业城市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且它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业城市不同于古老的商业城市或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城市,它们有大量的工厂,雇佣着成千上万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除了向世界各地大量提供廉价和相同的产品之外,这些工厂自给自足,独立于外面的世界。……底特律只有11%的成年人拥有大学文凭。相对于制造业的一枝独秀来说,产业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底特律实际上成为了单一产业城市的典范。尽管将这些地方的问题过多归咎于政治是错误的,但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往往是导致铁锈地带衰落的一个原因。

——摘编自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城市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底特律衰落的原因。
2024-02-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材料二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已突破1.9万千米,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拥有动车组列车最多、运营最繁忙的国家。在铁路工程建造方面,为适应我国地质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的特点,在路基、桥梁、隧道、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及无砟轨道、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专业领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我国高铁业通过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使得高铁机车车辆装备制造领域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积极拓展海外经营业务,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极大提升了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打造出“中国经济升级版”。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高铁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2024-01-3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

——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