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大力开凿运河、开辟航道,水利交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今南京)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A.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B.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
C.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D.保证了朝廷财政收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领域新现象的是(     
A.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丝织品B.交子、会子等纸币广泛使用
C.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D.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逐渐盛行
2024-05-13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可可起源于南美,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将可可带回欧洲后逐渐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饮品原料之一。17~18世纪,欧洲人将可可种植技术带到了加纳、菲律宾、印度等地,可可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此可知(       
A.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2024-05-12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浙江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下是关于我国交通事业的建设成就。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
②中国大陆第一条   高速公路——上海沪嘉高速
③中国第一条   地铁——北京地铁
④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   高铁——土耳其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
2024-04-27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6 . 下表是1867年和1910年德意志(德国)城市人口居住分布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折射出(     
时间中心城市(%)市郊区(%)远郊(%)
1867592417
1910111970
A.生产力发展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B.德国正逐渐丧失世界城市化水平的优势
C.工业革命缩小了城乡间经济差距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紧张
2024-04-24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浙江卷03)(21+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7 . 花生最早产于巴西和秘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从南美洲带到西班牙,揭开了花生种植的新历史。公元16世纪初期,花生又从南美洲经过大西洋和太平洋,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各地。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西方的殖民扩张B.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C.缓解了全球粮食的紧张D.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A.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B.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C.强化了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D.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
2024-04-04更新 | 7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根据1913年英国对外贸易数据可知,此时英国对外贸易实行(     
英国贸易部发布的1913年英国对外贸易数据(单位:万英镑)
自……进口出口至……
总额免税额免税比例总额免税额免税比例
外国39045.935922.592.0%24491.99296.438.0%
殖民地11317.810100.689.2%10262.63588.335.0%
A.新自由主义B.重商主义
C.凯恩斯主义D.自由主义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024-02-25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题型04 材料解析题——“影响”类设问-2024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