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朝廷认为官廪“九年之蓄”,不仅能“遇凶荒赈发济民”,而且可使“西(夏)夷北(辽)边,望而不敢近”。虽然占城稻的引进和推广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但由于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和隐匿田产,官廪粮储常仅占总储量25%左右。除截拨漕粮、仓储赈粜、丰粮区“和籴”等救济手段,北宋朝廷秉承“取民有制,故民力常宽”原则,也以较高粮价承诺和减免流通税,劝诱商人依托运河网络,长距离贩粮至缺粮区。此外,相较北方从东南转运官粮为主的流通方式,长江以南的民间商品粮流通现象更为普遍。

——摘编自姜锡东、季发玲《北宋粮食储备与流通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等

材料二   邓小平曾指出:“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提倡科学种田,实行良种培育、土壤培肥、农业机械化等措施,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取消农业税、种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粮食储备机制;坚持“立足国内、全球供应”,允许外国粮食适度进口的同时,也鼓励中国粮食企业深化国际合作。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年均增产158.3亿斤,用全球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摘编自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北宋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7世纪英国的玻璃制造业,煤炭取代木材作为燃料,获得政府的专利许可;以意大利鹅卵石为原料,面向欧美市场供应产品;采取“三班倒”的生产方式,即工人6小时劳动,6小时休息后轮换生产。这些措施(       
A.实现了能源结构转型B.适应了资本积累需要
C.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D.开启了国家干预模式
2024-05-27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开放、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可以说,从16世纪起,人类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9世纪“人类命运”加速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人类相互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4-03-04更新 | 11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确定历史的发展主线并加以研究是认识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一体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线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不平等和非正义的规象,带来剧烈的动荡、混乱和各种痛苦。因此,世界近代史中便充满了各种各样反抗奴役压迫、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这成为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另一条线索,这些斗争虽然带来了全球性的对抗与分裂,表现为一种与一体化相悖的离心倾向,但它有助于纠正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从而使世界日趋公平和谐,因此,一体化与合理化这两条主线贯穿于世界近代史,世界历史也因此在这两大板块的互动中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王玮主编《世界近代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确定两条历史发展线索,就这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所定线索不得与材料重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9-22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前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6 . 1999年,欧盟首脑会议就“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达成了《2000年议程》改革方案。方案中给予符合要求的年轻农民一次性2.5万欧元的资助;对提前退休的农民给予总额为1.5—3.5万欧元不等的资助。该方案表明,欧盟(     
A.高度重视食品安全B.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
C.日益完善福利政策D.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表为江海关1861—1903年部分年份华商、洋商进出口税比例。如表可主要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D.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2023-05-06更新 | 39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3届高三三模(5月质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