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海洋观的形成与演变同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海洋观的演变

中国西方
14世纪之前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古希腊狄米斯托克主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罗马帝国提出“海洋应归罗马所有”的观点。
14世纪—19世纪中期明太祖明确下达“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禁海令。清朝两次颁布禁海令。1608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1874年,李鸿章提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控制海洋通道。
20世纪中期至今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由海制陆的观念,即依靠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从海上对敌岸目标发动打击。

—根据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至少引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载体,反映出城市发展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广场为核心,而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空间则以街市为载体。

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

空间形态

围合式面状开放空间

线性延展式空间

空间属性

静态交往空间

动态交往空间

公共生活的内容

宗教活动,集会活动

世俗生活,商业与娱乐

形成过程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城市公共空间的地位

城市空间的中心地位

城市空间的从属地位

——摘编自周艺、张哲《文化的力量——中西方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对比与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古代城市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西方国家乡村重构历程
20世纪
70年代
西方以工业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减缓,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合,国家干预开始进入乡村市场,部分制造业也开始迁往本国乡村;农业生产采用工业化的标准与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20世纪
90年代
后现代主义和“城市病”催生城市社会的“乡村田园梦”,从而重塑乡村文化景观、重构乡村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引发人们对乡村空间的重新审视,农业资源保护、文化景观修复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成为西方国家乡村政策的价值取向。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全球性流动的加剧对乡村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西方国家乡村主体新增了跨国公司、国际劳工移民、难民和寻求庇护者等。全球性流动不仅带来新的乡村主体,也催生了新的产业,新产业改变了乡村社区经济和环境关系,西方国家乡村呈现多 维混杂的空间格局。

——摘编自胡书玲等《乡村重构与转型:西方经验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20世纪中期以来中外历史上的“乡村重构”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2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
3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
4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
5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
6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条连接中俄的商路。
7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81903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10%,印度茶叶升到59%,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提炼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