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由于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
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
2021-08-11更新 | 2366次组卷 | 3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强调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还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这些举措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是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有益尝试
C.旨在应对全民族抗战D.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完全胜利
2021-04-19更新 | 1590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4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2023-06-25更新 | 19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6 .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     
A.产业化B.智能化C.无人化D.工业化
7 . 安徽省有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是
A.绩溪B.宏村C.西递D.北村
8 .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间观念较为淡薄,近代下列变革对增强时间观念作用最显著的是
A.报纸杂志的创办B.西式建筑的修建C.交通方式的改变D.服饰的中西合璧
2022-04-3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开封型城市,这是典型的消费性城市,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工商业是为这个城市的地主服务的。另一类是苏杭型城市,这一类也是封建地租的集中地,但工商业的比重较大。对这两种类型的城市解读正确的是(     
A.开封型城市的封建地主是工商业者的附庸,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
B.两类城市说明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城市的转变
C.苏杭型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开凿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开封型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 1000 户以上的大镇多分布于苏 、松、太、常、杭、嘉、湖一带,其中 太湖周边的苏州与浙西各地不乏 10000 户以上的巨镇。到万历以后,市镇总数不下 200 个,这 些市镇之间的间距以 12 里至 36 里为较常见的模式,形成各市镇平均距离约 10 多里路的水乡 市场网络体系,小农赶集一般半日可以往返。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 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棉花和棉 织、蚕桑和丝织、米粮等专业市镇。

——摘编自任放《二十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材料二   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开始,许多城市的经济逐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大多数农民从 农村流向城市后也从事工商业和其它行业并成为城市居民。在近代城市中聚集了各种社团 以及工商、金融、科学、文化、教育、新闻等机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 务的中心。为此许多城市开始制定城市交通卫生、市政管理等法规,建立了城市治安、消防、 警署、医院等机构。在城市中,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人口简单仅由父母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小家庭。

——摘编自张转玲《论近代中国的城市化》

材料三   1949—2009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09》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简析其原因。
2021-06-0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