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6年,罗斯福通过了《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授权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采取联合行动开展水土保持,将土壤保护视为“国家需要”和“公共福利”。通过津贴引导农民采用轮作等高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保土性耕作方式,增加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减少消耗地力的农作物。“保持或增强地力的农作物”包括大豆、燕麦、大麦及牧草等,其相当一部分会在农场消耗而不会流通到市场。而“消耗地力的农作物”则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和烟草等,也就是农业危机期间政府要限制生产的基本农产品。

在保持水土的名义下,美国农业部通过津贴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从而巧妙地达到限制基本农产品生产的目的。在1936年至1937年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5亿美元”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有约400万农民参与了水土保持计划,并因此获得现金补助。

——摘编自高国荣《从生产控制到土壤保护》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土壤保护与国内生产配额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城市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例如化妆舞会、音乐会、俱乐部等。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发生急剧变迁的时期,人们睡得越来越晚,越来越多的人在天黑以后走到户外寻找欢乐和利益;一些城市不再一到夜晚关闭城门,还有很多城市,甚至连城墙都被扒倒了。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上半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劳资双方经过长期斗争,最终确立8小时工作制,但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以继日的劳动逐步制度化。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所引起的城市化,为夜生活的流行提供了条件。工业化时期,资本扩张需要把黑夜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资本扩张推动了夜晚的转变,甚至照明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是资本运动的结果。在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黑夜是资本扩张的一个新的空间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 通商以后,煤油灯、煤气灯、玻璃灯罩及电灯等先后由西方传入,照明度和安全性大幅提高,特别是适于公共场所集中使用的煤气灯和电灯的普及使用,给城市休闲娱乐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早和最普遍使用这些新式照明工具的就是大城市里的餐馆、酒楼、戏园、茶楼、烟馆等休闲娱乐行业,因为只有这里才是适于人们结束了白天劳作之后,在夜晚数小时空闲时间里寻求休闲娱乐的场所。于是通商城市的娱乐场所,借助于新式照明工具,适应人们夜晚休闲娱乐的需要,日益增多并兴旺起来。每当太阳西下,无论是商贾文士、还是工人仆役,劳顿忙碌了一天之后,纷纷来到这些娱乐场所消遣娱乐,放松身心,交际应酬,享受愉悦,由此都市夜生活开始兴起。

——摘编自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公共时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城市夜生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城市夜生活形成的原因。
2024-05-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阿克莱特(1732—1792年),出身贫穷,原是理发师,改进发明了新型的水力纺纱机。从1771年开始,他与他的合伙人先后在曼彻斯特等不同的地区投资兴建了十多个纺纱工厂。他的工厂在创设之初,生产工序和动力系统非常简陋,但到1792年,其工厂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纺纱体系和成熟的动力供应系统。为维持足够的劳动力,除了增加工资外,他还采取了诸如建设低价出租房,建立市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多种激励措施。在发展过程中,他的工厂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模式,工作时间固定,就餐和换班体系互相配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开创了工厂雇佣式的大机器集体分工合作的模式,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他的成功引发了社会各行业人士投资棉纺业,当时企业家建立纺纱厂都以阿克莱特工厂为模板。

——摘编自张博珺《阿克莱特的工厂制投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克莱特工厂经营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克莱特的历史贡献。
2024-05-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合作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1952年巴黎统筹委员会建立了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更加严厉的贸易特别禁运清单,禁止与中国贸易的种类达到295种,比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还多。这种状况一致持续到60年代末。1969年美国宣布允许与中国进行非战略性货物贸易,宣告美国对华“禁运”政策的解冻。1972年美国政策宣布,废除“中国差别”,使中国与西方市场的联系重新开启。1979年中美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1983年又签署关于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有关文件,将中国提升为“友好的非盟国”待遇。

——据余万里《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发展“三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参与国际循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广泛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到2009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全方位参与国际大循环,并融入国际产业链。中国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倡导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方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据郑有贵《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4年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绅民在商部鼓励商办铁路政策的激励下,以中美粤汉铁路借款合同损害中国权利太多太大为由,要求废除合同,收回自办。此要求一度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却遭到美方的强烈反对。材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B.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C.中外矛盾斗争愈益尖锐D.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2024-05-15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国内市场既包括交流各地商品的全国性市场,又包括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还包括以乡村草市为代表农村基层市场。当时流通的商品,既有粮草布帛、耕牛等,还有各地的土特产和著名的手工产品,如定州缂丝,苏州黄草心布,越州寺绫等;同时,海外进口的商品也大量涌现,如从日本流入的金沙金珍珠、药珠等。从商品的流动方向来说,以淮河为界,可分为“南货”与“北货”。当时这些南北货的中转交换地点是作为海港的密州、澉浦镇等,内陆城市的永兴军、江陵、寿春等;南宋时则有盱眙军、楚州北神镇、杨家寨等。然而,虽说是南北货的交换,但北方产的除绢、药物之外,基本上是南方产的物资流入北方。

——摘编自包伟民《宋朝简史》

材料二   商业贸易是推动经济形态变革和深化国际分工的动力。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以来,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大批黑人也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为奴隶。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成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18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在此过程中,现场看货的传统方式让位于凭样品签约,期货交易额增长很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摘编自萧国亮《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国内市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商业贸易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05-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16世纪以后,白银通过菲律宾、日本进入中国,从而形成“白银一铜钱”的货币体系。白银与铜钱兑换比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在1840-1900年间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出现一定的变化。这一时期银价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A.稳定下跌B.稳定上涨C.先跌后涨D.先涨后跌
2024-05-14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每年南方的漕粮经运河至洛阳,换陆运绕过天险三门峡,再经渭河至长安,总量不足20万石。全程直运,巨大的耗资由百姓承担。随着承平日久,商旅、士人汇聚长安,所需甚大。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将漕运开始时间由船只易搁浅的二月枯水期改为四月。同时,在汴河与黄河交叉处设河阴仓,存储不熟悉黄河水情的江南漕船运粮,由官府雇本地漕船再运输下一段;至三门峡段,东西两侧分设官仓,开凿山路减少转运风险,主事官员可根据实时河况,决定将粮食暂贮或转运下一处粮仓。这种击鼓传花的分段运输,使沿途仓廪充盈,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央。三年间,“漕七百万石”,节省运费30万贯。唐中后期,唐代宗在此基础上再次对漕运进行治理。

——摘编自《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漕运整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漕运整治的意义。
2024-04-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843—1893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除台湾和满洲)的比例在长江下游地区由7.4%增为10.6%,在长江中游地区由4.5%增为5.2%,在长江上游地区由4.1%增为4.7%。以上数据反映出当时(     
A.城乡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小农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C.长江流域成为经济中心D.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宣布: “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漕粮改为现钱征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等项,悉数归公,听候户部拨用。”清廷对漕运的改变(       
A.加强了对地方督抚的政治控制B.旨在增加晚清政府财政收入
C.源于列强对中国航运业的控制D.促进了河运漕粮制度的发展
2024-04-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