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中国一百六七十处史前栽培稻遗存中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 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种植技术也由最初的象耕鸟耘火耕水褥,逐渐发展成以耕、把、秒为主体的水田整地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主体的播种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田间管理技术。

——据杜新豪《中国古代技术发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

材料二   1933—1936年间,中央农业实验所通过对2031个水稻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品种比较的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在当时及此后30年间都是南方稻作区推广的重要品种。据统计,20世纪上半期,各地开展水稻育种的大学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经过鉴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300多个,其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就有10余个,对中国的粮食增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水稻生产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3-05-28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一)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无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域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核心表征

人地关系
核心表征

历史阶段

夏商周秦汉三国隋唐两宋
核心社会特征青铜器、铁器;人口缓慢增加精细铁器、牛耕;人口增加,个别地区人口集聚战争频发,人口人减少、主动南迁经济繁荣,人口增加疆域缩小,人口激增、商贸繁荣开荒拓疆灾荒严重,人口流动大人口膨胀,边地开发
人的核心需求以农产品为主的生存安全需求
人影响“地”的核心活动农耕农耕、圩田﹑修筑堤防农耕、战争、迁移农耕、商贸、开通大运河、漕仓、围海农耕、商贸,开发山地,扩大圩田农耕,开辟沙地、梯田、圩田农耕、政治移民农耕、开辟边地及深山密菁
核心“地”类要素土地

——选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某一个或某几个历史阶段,围绕“人与地”关系这一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