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福建自来人稠地狭,福、兴、泉、漳四府,本地所出之米,俱不敷民食……再各府乡僻之处,民人多食薯蓣,竟以充数月之粮……   

——道光《建始县志》卷三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与湖郡之孝丰、安吉、武康三县,长兴之西南境,乌程之西境为害同,惟积难返,扫除不易云。

——光绪《孝丰县志》卷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评价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10-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帮课堂】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讲义(选择性必修2)
2 . 1492年以来,全球人口增加了4~5倍,其中1650~1850年实现了倍增。对其原因分析,学界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大都不回避玉米和马铃薯在其间的贡献。这种认知实际上(     
A.肯定了物种交流的意义B.体现了全球市场的扩大
C.揭示了殖民扩张的危害D.反映出人地关系的紧张
3 . 16世纪以来除了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新的海外产品,如可可和咖啡、巴西苏水、纽芬兰鳝鱼,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这是由于(     
A.商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B.欧洲社会消费习惯发生改变
C.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D.欧洲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距今7200年至5400年,印第安人已开始栽培辣椒。1493年,哥伦布将辣椒带回西班牙,后传入葡萄牙。16世纪初,葡萄牙人把辣椒先后传入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以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欧洲,辣椒通过各种路线和渠道传播,到18世纪中叶以后,部分品种的辣椒在培育过程中,辣度不断降低,至此才逐渐为欧洲人所接受。

——摘编自张箭《辣椒在全球的传播》

材料二   明代后期,辣椒传入我国。康熙年间,贵州苗族地区把辣椒当药品,驱寒祛湿开郁。清期末年辣椒进入川菜菜谱,成为川菜中主要调料之一;湘菜因辣椒而兴起。建国后,辣椒与其他品种作物的间种、套种、轮种快速发展,开发出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等多重产品。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现今,我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重辣区、微辣区、淡味区等三大层次的辛辣区,辣椒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摘编自邹学校等《辣椒在中国的传播与产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辣椒在全球种植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辣椒的传播和食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5 . 在欧洲消费者开始关注咖啡之际,英、荷东印度公司除了维持在也门或印度的商站,以便收购咖啡运回欧洲,还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种植咖啡的面积。这说明英荷东印度公司(     
A.调整了商业经营战略B.深受非洲咖啡种植的冲击
C.垄断欧洲的咖啡贸易D.主要在欧洲市场销售咖啡
6 . 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运往伦敦,欧洲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抛下的泥土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蚯蚓每10—20年就能将土壤翻动一次,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地。据此可知(     
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
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
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欧洲商人在中国采购到大量的丝绸,并非全部运回欧洲,而有相当部分被他们转运至其它亚洲国家牟利,用获取的利润维持东方殖民统治。据报告称16世纪末葡萄牙人从中国每年输入丝绸5300箱,每箱有250匹各色丝绸。从17世纪中叶起,中国的漆器、屏风、家具、壁纸、轿子、扇子等,越来越多地输入欧洲各国。追求中国趣味的风尚遂在法国应运而生,不久蔓延到欧洲各国。中国物品的式样及其设计原则逐渐为欧洲艺术家所熟悉,中国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新观念和新形象影响了欧洲人的艺术追求。与此同时,美洲一些农作物也陆续辗转传入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艺术。其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都在这一时期传入了中国。如1583年,利玛窦编绘和刊行了12种世界地图,其中保留至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地图是《坤舆万国全图》。该书所反映的地理学知识开辟了中国人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和中国分别带来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变化”对欧洲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原因。
2022-07-02更新 | 508次组卷 | 5卷引用: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8 . 16世纪中叶,东方的香料和调味品在西欧的销量是一个世纪前的3倍多;中国的茶和非洲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主要饮料: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玉米、红薯、烟草、可可、西红柿等开始逐步成为全世界到处都有的东西。由此可知
A.亚洲成为新的世界贸易中心
B.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彻底改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遍及全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欧洲饮食文化在11-19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农业饮食体系向工业饮食体系转变的历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而揭开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史料二   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清代的人口爆炸。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1600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00年约1.5亿,1800年达到3亿,1850年达到4.3亿。在25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到4倍多,仅靠传统粮食作物是绝对无法支撑的,幸好这批强壮的新作物及时出现,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地,尽数化为粮田。同治湖北《宜都县志》说:“山田多种玉黍(玉米),俗称包谷。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1)根据史料一回答,美洲新物种外传到欧洲,给欧洲饮食带来哪些变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0 . 下图为清中期至民国初年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引种示意图。中医认为辛辣食材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辣椒成为川菜的主要调料。清末,四川出现了一批干制辣椒特产地,行销“近省各县”。下列说法准确的有(       

① 辣椒通过移民这一途径传入西南地区            ② 辣椒的引种丰富了当地的物种种类
③ 辣椒的推广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④ 辣椒市场的扩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5-09更新 | 1025次组卷 | 10卷引用:(选必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