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2 . 哈里萨辣椒酱是一种产自突尼斯的辣椒酱,主要材料是塞拉诺辣椒等红辣椒和各种香料、药草,在有大量阿拉伯人居住的国家,哈里萨辣椒酱都是常见的佐料。哈里萨辣椒酱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迪亚士发现好望角B.非洲的物产丰富
C.突尼斯人民的智慧D.哥伦布发现美洲
3 . 下图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某一物种在我国境内的传播路线,据此分析该物种引入中国后(     
A.首先在丘陵和山地种植B.长期作为观赏药用植物
C.带来了纺织业的新发展D.作为优良饲草得以推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2年以后的玉米、马铃薯传播示意图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2-07-09更新 | 27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00年前后,拥有60万人口的伦敦大约有3000家咖啡屋。咖啡屋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咖啡屋没有明确的礼仪章程,“高雅人士和手工艺者同样受欢迎,同坐一起时应互不藐视”,凡是进入咖啡屋的人,地位不分尊卑,相互可以自由交谈。这说明(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B.咖啡屋的社会功能得到体现
C.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效用D.咖啡屋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6 . 如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时间概况
16世纪末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
16世纪后半中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
1601年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7 . 成书于明末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集大成之作,还记录了很多食物功能,传播了“药食同源”的理念。如书中关于玉米的记载∶“(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这一记载从侧面印证了
A.世界范围的食物品种交流B.中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C.玉米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D.玉米作为药物被引入中国
9 . 18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杨格记载:“(法国南部)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而休耕,人们就得缺粮挨饿。而人们可以依赖玉米为生,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用玉米的秸秆叶片把牲口喂肥。所以它是一大宝物。”这说明玉米的广泛种植
A.加速了圈地运动B.改变了农作制度
C.解决了粮食问题D.推动了商业革命
10 . 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2021-09-23更新 | 1710次组卷 | 23卷引用: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