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A.最早起始于苏联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
C.解决了储粮问题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
2 . 多年来,中国和印尼在杂交水稻种植、经济作物开发、农业技术交流等多个领域进行积极互动。中国某集团在印尼爪哇岛、巴厘岛、苏门答腊岛等主要岛屿都有固定的农艺师团队。这说明(     
A.农业合作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B.中国保障第三世界的粮食安全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世界主题D.中国为世界粮食生产提供支撑
3 . 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农户注重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如苹果农场着力发展苹果汁、苹果酱生产;韩国以京畿道为例,在政府农村创业支持下,大量农村居民引进设备,开展生产桔梗粉、桔梗饮料、桔梗糖稀等产品及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A.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B.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C.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D.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数额庞大且逐年增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到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为11318.4万吨,到2021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68284.75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截至2021年底,我国实现了从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转变。党中央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农产品向休闲旅游等领域拓展。据统计,2019年全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3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8500亿元,产业发展呈“井喷式”增长趋势。

——摘编自蒋飞、陈娇娇《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7-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APTERR)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正式生效的区域性粮食紧急储备合作机制。

APTERR 机制的创设历程

时间
1979年10月
主要内容
《东盟粮食安全储备协议》签署,建立东盟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1998年东盟农林部长会议决议重新评估东盟大米紧急储备机制
2001年10月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决议开展“东亚粮食安全保障与大米储备机制调查”项目
2002年10月第二次东盟与中日韩农林部长会议决定启动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
2009年11月第九次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农林部长会议决议将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扩大为常设机制
2010年2月东亚大米紧急储备试点项目结束


《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协议》签署
2011年10月
2012年7月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正式启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创设的因素。
(2)结合东盟与中日韩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创设历程,谈谈你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
2023-03-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五校(鞍山一中、大连二十四中等)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21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升至127.1点,为2011年9月来的最高水平。FAO表示,受到供给中断与需求强劲的双重因素的推升,糖、植物油及谷物的价格在5月创下最大涨幅。以上信息主要说明(     
A.新冠疫情致粮食需求剧增B.世界粮食生产问题严重
C.各国人民的温饱无法保障D.维护粮食安全任重道远
7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8 .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下列选项中,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中国发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提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
③联合国安理会多次牵头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
④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利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④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传统的用香料、盐或糖腌制食物的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却使食物丧失了新鲜的味道。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也属无奈之举。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自此,食物特别是肉类更易于储存。1882年2月,一艘满载5000头冷冻羊的汽船从新西兰起航,经过98天的长途航行,顺利抵达伦敦。人们发现,船上冷冻羊肉的味道与现宰活羊的味道并无二致。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食物传播与储藏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近代以来餐桌上的食物所具有的史学价值(提供史学研究的方向)。
10 . 鲟鱼是一种对水质比较敏感的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19世纪之前,莱茵河下游曾盛产鲟鱼,以鲟鱼卵制造鱼子酱也是当时该地的一大特产。从19世纪末开始,沿线各国政府开始颁布法令限制捕捞鲟鱼,1920年,各国政府完全禁止了捕捞鲟鱼,但这也未能阻止鲟鱼自1942年起绝迹于莱茵河流域。莱茵河鲟鱼捕捞业的衰落
A.是政府生态观念淡漠的结果B.根源于该流域渔民过度捕捞
C.折射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D.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