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食物的生产、 储备与食品安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礼记·王制第五》中记载:“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鬻于市。”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汉朝时期,为了杜绝不法商家为牟利向市场投放有毒有害食品,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减(赃),与盗同法。”唐朝时,《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宋代,国家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完全继承了唐朝的法律,同时也有所创新,即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不能进市贸易,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在宋明尤为兴盛,再加上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治的专断独裁思维,使得整个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个人道德、社会道德面临极大的考验。

——摘编自刘新超等《古代食品安全管控理念、方略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的卫生标准、纯度指标以及标签的真实性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非常不可靠。到19世纪末,食品的造假腐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重大危害事件不断出现使民众逐渐觉醒,对食品改革和制定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大。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出版了一本题为《丛林》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辛克莱以15页的篇幅对当时美国肉制品污秽不堪的加工过程予以揭露,引起了公众极其强烈的反响。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中揭露的诸多耸人听闻的事实公之于世。与此同时,美国医学会也向国会表明如果参议院不通过纯净食品法案,将促使他们的病人对国会施加压力。在多重压力之下,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最终获得国会通过。

——摘编自徐俊才《美国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蔗糖这一来自旧大陆的食物,它是在美洲被广泛种植,然后又回流到欧洲,带来了饮食和社会关系上的革命。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尤其是在加勒比海地区。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


传统的用香料、盐或糖腌制食物的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却使食物丧失了新鲜的味道。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也属无奈之举。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自此,食物特别是肉类更易于储存。1882年2月,一艘满载5000头冷冻羊的汽船从新西兰起航,经过98天的长途航行,顺利抵达伦敦。人们发现,船上冷冻羊肉的味道与现宰活羊的味道并无二致。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食物传播与储藏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近代以来餐桌上的食物所具有的史学价值(提供史学研究的方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春秋战国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205.392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247.42456
全国人口(万人)32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641780

——摘编自吴兵、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和潜在不利的因素,国内不少地区出现成千上万人排队抢购粮食风波,甚至发生混乱。在这紧要关头,政务院对当时粮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应对良策。195310月,政务院召开会议,认为面对当前形势和结合我国国情,只能实行粮食“又征又配”的政策,即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给,严格管理私商,集中经营管理粮食等。政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的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政策。1113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扭转了市场剧烈动荡和社会不安的局面,有效地保证了军需民食等。

——摘编自孙继增《粮食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和清代存在粮食安全危机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2022-04-02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咖啡的革命》

杜君立实际上,咖啡和咖啡馆不仅影响文化艺术,也催生了现代革命和民主思潮。咖啡馆不仅孕育了法国大革命,英国的民主思想也同样是从咖啡馆起源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一直认为咖啡馆是“叛乱的温床”,1675年,他不顾社会各界的反对,下令关闭英国所有的咖啡馆。但面对大众的反抗,这一禁令根本得不到顺利执行,最后只好不了了之。1679年,当控制新闻媒体的许可证体制结束之后,各种报刊、小册子铺天盖地地涌入咖啡馆。进入18世纪后,尽管英国政府当局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仍会时不时地去监视咖啡馆的社交言论和活动,但咖啡馆已经成为英国社会最不可撼动的公共文化。虽然咖啡在英国兴起的时间要早于中国茶叶,但最终茶打败了咖啡,成为英国人的新宠。只不过英国人喝茶跟喝咖啡很相似,都是煮好后加上糖和牛奶等,完全不同于中国人喝茶和阿拉伯人喝咖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咖啡的全球化传播完全是西方殖民主义推动世界现代化的结果。如果说殖民主义只是促进了咖啡的跨区域传播,那么咖啡和咖啡馆所承载的现代性则使其跨越文化的藩篱,使咖啡远远超越了一种饮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现代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喝什么”不仅是一种饮食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身份认同。美国的独立从波士顿倾茶事件开始,很多人都认为,美国人将喝咖啡视为有别于喝茶的英国人的身份标志。实际上,在美国独立前后,英国本土的咖啡馆正受到政府的强力打压,而新兴的美国则非常宽容和自由,纽约的布拉德福咖啡馆常常高朋满座,甚至连总统和国会议员也是这里的常客。就这样,咖啡很快就成为美国人首选饮品。对现代美国人来说,与其说石油是他们的生命线,不如说是咖啡。美国人消费了全世界1/3的咖啡,大多数的美国人每天都离不开咖啡。“星巴克咖啡”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美国文化,作为“美国人的润滑剂”,咖啡“润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是在不同种族和文化构成的陌生人城市中,一杯热心的咖啡所代表的信任几乎无可替代。

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说,咖啡微妙而清晰地暴露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作为一种原始的热带植物,几乎所有咖啡都来源于经济上贫穷落后、政治上腐败专制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咖啡最后都被发达的西方国家消费。咖啡生产国和咖啡消费国之间巨额的咖啡贸易没有减小和消除这种不平等,反而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加深这种沟壑。咖啡种植者的贫穷与咖啡消费者的富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足以证明星巴克将咖啡定义为“消费得起的奢侈品”是多么充满讽刺意味,因为“奢侈品”从来都是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

1954年,因为国际市场咖啡豆的价格大跌,咖啡生产大国巴西陷入经济危机,而作为咖啡消费大国的美国不仅见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之下,巴西总统瓦加斯吞枪自尽。他在遗书中写道:“数十年来,国际财团不停地蹂躏我国,试图阻止我为国家创造财富并干涉我国自主权,我们一旦为居高不下的咖啡豆价作辩护,就会遭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最后不得不屈服。有鉴于此,今天我除了鲜血外,没有任何东西献给祖国。”

1.咖啡和咖啡馆不仅影响文化艺术,也催生了现代革命和民主思潮。启蒙运动是近代西方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开始于下列哪个国家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法国
2.咖啡和咖啡馆所承载的现代性则使其跨越文化的藩篱,使咖啡远远超越了一种饮料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现代媒介。根据材料,“现代媒介”内涵是什么
A.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结果B.现代人心理素质提高的结果
C.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D.文化的选择和身份的认同
3.下列关于咖啡和咖啡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说法最全面的是
①影响文化艺术
②催生了现代革命和民主思潮
③承载的现代性则使其跨越文化的藩篱
④不仅是一种饮食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身份认同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咖啡种植者的贫穷与咖啡消费者的富有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主要由下列哪个现象造成的
A.现代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B.咖啡种植国长期的战争造成的
C.咖啡消费国工业水平先进D.咖啡消费国人们的先进消费理念决定的
5.1954年,在内外交困、走投无路之下,巴西总统瓦加斯吞枪自尽。根据材料,分析其主要原因
A.1929年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巴西
B.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西受到严重影响
C.国际市场咖啡豆的价格大跌,咖啡生产大国巴西陷入经济危机
D.二战后,巴西国内政局动荡
2021-06-0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外粮食安全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为备战备荒,于193310月,制定了“兴办仓储计划”,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和县仓、区仓。同时,明确划分国家、省级、地方不同粮食储备主体的责任。1935年,实业部制定了《农仓业法》及其实施细则,大力推动新型农仓的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当时的农民银行、中国银行等均在各地设立了仓库。《农仓业法》规定:“除堆藏及保管农产品外,可以兼营受寄物调制改装及包装,或介绍借款业务,并规定农仓于收受寄托物后,应发给仓单。”但由于政府财力匮乏,导致仓储设施简陋,储粮损失较大,加之可收购粮源有限,使得粮仓调剂余缺、平抑粮价的功能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摘编自金梅等《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节选)

时间事件目的
1947马歇尔计划向西欧、日本等国家运送粮食等农产品,促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巩固美国的政治领导地位
1951实行共同安全法用粮食等农产品配合军事“援助”,作为实行侵略政策的工具
1954国会通过第480号公法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粮食援助,力图使其在粮食上依赖美国,在国内外政策上受美国控制,并把它们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内
1974通过“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以削减粮食等供应相威胁,要求苏联在中东问题上让步
1980卡特总统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制裁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行为

——据魏崇寿《关于美苏粮食贸易问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以及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美国的对外粮食贸易政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宁省地处东北南部,粮食资源丰富,为东北粮油出入的重要门户。旧中国,辽宁省境内的粮食仓储设施先后有常平仓、旗仓、义仓等。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每年仍需从外省调入粮食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各级粮食部门非常重视粮油仓储设施的建设,不断增加粮油保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水平。1964年,国家粮食部在沈阳市第一粮库设粮食储藏研究室,并培养粮食科技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粮食局拨专款3000万元用于增设粮库并加强对粮食仓储的管理。辽宁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30多年间,随着粮食加工、粮食仓储、粮食运输和粮食科研的相应发展,全省粮油市场将更加繁荣兴盛。

——摘编自《辽宁省志·粮食志》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仓储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宁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的意义。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麦原产于西亚。中国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周礼·天宫·疾医》:(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并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汉代小麦在人们主粮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国北方农业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摘自田成方、周立刚《古代中国北方粮食种植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618年,小麦从英国传入弗吉尼亚殖民地。独立战争以后,中西部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这一时期酿酒业和畜牧业对小麦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麦和谷物种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20世纪初,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拖拉机,早已建好的铁路网,把小麦等农作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东西海岸,远销欧洲,击垮了欧洲的农业体系,导致欧洲社会极度不稳定。一战前后,受世界小麦价格上扬的利益驱使,大幅度开垦西部地区土地种植小麦。由于干旱和持续数十年的农业扩张,以及未有相关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现了一场著名的“黑色风暴(沙尘暴)”,美国的生态以及农业受到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美国社会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麦类作物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小麦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