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此赋描述的是(     
A.翻车B.筒车C.水排D.风力水车
2024-04-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驱动了经济可持续增长,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彻底改弦易辙。机器的发明、动力资源的变更和新材料的供应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知识、投资及技术创新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从而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摘编自 (英) M. M. 波斯坦、H. J. 哈巴库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世界上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人,并从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劳作方式这三个角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器的发明”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2024-04-0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考古学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距今约有3万年的历史。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有一定残缺,但足以证明山顶洞人能在直径只有3.3mm的骨针上钻出俏致细孔。骨针的出现意味着(     
A.原始纺织工具已出现B.磨制石器被广泛使用
C.捕猎比采集更加重要D.私有制已经得到推行
4 . 如图为我国古代发明的生产工具。其共同点体现在(     

A.发明的朝代B.使用的功能C.动力的来源D.产生的影响
2024-03-10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图为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该图可以侧面说明(     
A.原始畜牧养殖出现B.铁器农耕广为传播
C.采集渔猎完全终结D.河流农业生产特色
6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有许多坞堡,坞堡环境下“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A.坞堡起了凝聚作用B.坞堡具有田庄色彩
C.北方生产形式多样D.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7 . 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11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     
A.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8 . 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
9 . 《氾胜之书》记载:“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其大意为五月、六月对麦田进行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耕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以保墒(保持一定土壤湿度),等到农历八月,冬小麦就适宜播种了。该记载(     
A.促使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反映了农业动力领域的革命
C.说明关中地区实现一年两熟D.有利于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
10 . 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如作为主要脱粒加工农具之一的木制枷,使用特别普遍。这一现象得益于(       
A.农业生产方式革命B.大地产制迅速发展
C.铁制冶金技术滞后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