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考古学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骨针,距今约有3万年的历史。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有一定残缺,但足以证明山顶洞人能在直径只有3.3mm的骨针上钻出俏致细孔。骨针的出现意味着(     
A.原始纺织工具已出现B.磨制石器被广泛使用
C.捕猎比采集更加重要D.私有制已经得到推行
2024-04-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有许多坞堡,坞堡环境下“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A.坞堡起了凝聚作用B.坞堡具有田庄色彩
C.北方生产形式多样D.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3 . 下图为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该图可以侧面说明(     
A.原始畜牧养殖出现B.铁器农耕广为传播
C.采集渔猎完全终结D.河流农业生产特色
4 . 据晚唐陆龟蒙《耒耜经》记载,适宜江南水田耕作的江东犁由11个部件构成,与前代相比,其犁辕改直为曲,犁重减轻,单牛可牵引;其犁壁能掀翻破起的土块,利于深耕;添置了犁评,可调节入土的深浅。据此可知,江东犁的出现(     
A.表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趋发展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D.瓦解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氾胜之书》记载:“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其大意为五月、六月对麦田进行两次翻耕后,七月进行耙地、耕地,进一步将土地“摩平”以保墒(保持一定土壤湿度),等到农历八月,冬小麦就适宜播种了。该记载(     
A.促使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B.反映了农业动力领域的革命
C.说明关中地区实现一年两熟D.有利于精耕细作模式的推广
6 . 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如作为主要脱粒加工农具之一的木制枷,使用特别普遍。这一现象得益于(       
A.农业生产方式革命B.大地产制迅速发展
C.铁制冶金技术滞后D.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晋书·傅玄传》谈到曹魏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是以“不务多其顷亩,而务修其功力”为原则,并对晋初“耕夫务多种而耕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的情况提出批评,当时北方亦有“顷不比亩善"的农谚。这表明当时(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B.精耕细作农业备受重视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贯彻D.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8 .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铜柄铁剑出土于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战国中期以后,铁制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逐渐替代传统的铜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此可见(     
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冶铁技术B.春秋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D.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已完全取代铜制工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