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有许多坞堡,坞堡环境下“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A.坞堡起了凝聚作用B.坞堡具有田庄色彩
C.北方生产形式多样D.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2 . 西汉开始出现了间作套种。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西汉的间作套种技术(       
A.严重打击了自然经济B.反映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C.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D.助推农业庄园式劳作的推广
2024-03-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4 . 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但也最灿烂的时代。黑暗,它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朝堂之上,政权更迭;朝堂之下,群雄并起。说灿烂,整个社会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不同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下列图示,属于这一时期的经济“新现象”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以前,庄园持有者多为宗室、功臣、外戚等地主豪强,庄园基本上都为“豪强庄园”;唐朝以后,庄园的实际控制者则逐渐转变为富民阶层,“富民庄园”显著增多。这反映了(     
A.庄园主阶层的开放性提高B.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C.土地兼并问题的逐渐缓解D.士族门阀势力的消失
6 . 据记载,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职方氏》已经对全国主要自然水体的分布作出概括性的描述。在先秦的“九州”中,都分布着适于水生物生长的“泽薮”,以及适于船只航行的“川”,有灌溉效益的“浸”。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自然经济的繁荣B.军事防御形势严峻
C.土地私有制发达D.农业生产的需要
2024-02-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如宿州一石碑上记载的“民获所利,刻石以颂刺史”,即用以铭记该官员推广“淤田法”使当地农业获得发展的事迹。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也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总之,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

——摘编自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漫话·中国古代农业教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官员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农业发展有何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西周晚期,耕地轮荒农作制逐步向土地连种制过渡。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作物品种日益丰富B.农业生产向精细化发展
C.北方普遍实现一年两熟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瓦解
9 . 下图为古代埃及尼罗河流域耕作图。该图可以侧面说明(     
A.原始畜牧养殖出现B.铁器农耕广为传播
C.采集渔猎完全终结D.河流农业生产特色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长江流域是我国古代“陶塑”艺术的重要起源区。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陶塑小猪。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带动了“陶塑”艺术的发展,到战国时期,“陶塑”工艺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技术,为“瓷塑”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陶塑发展到高峰之后,瓷塑艺术开始兴旺,逐渐取代陶塑且普及到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宋室(宋廷)南迁后,很多北方官窑的工艺被工匠们带到南方,江西景德镇逐渐成为宋代的制瓷中心和瓷塑中心。南宋以后社会动荡,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向从事自立的艺术劳作,充实了画匠、塑匠、雕刻匠的社会队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此时,塑造雕刻的艺术表现共同影响着陶瓷塑造水准,如江苏宜兴紫砂雕塑艺术就体现了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迹象。

宋元明清时期,在雕塑艺术创作上有很多瓷塑作品进入寺庙殿堂、富绅豪宅。景德镇的胡人牵马俑、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再到清代瓷塑工艺的发展都是唐以后瓷塑艺术的结晶。明清时期,在景德镇的陶瓷商贸活动中,陶瓷产品以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工艺与文化形式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乃至更远的地方。

——摘编自向颖《浅谈中国古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江流域传统雕塑艺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瓷器外销的深远影响。
2024-02-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