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B.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
C.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D.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是世界各地区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状况统计。据此可知(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2005年)

生活在贫民应的人口比率(%)(2005年)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2004年)

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2004年)

世界

非洲

亚洲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北美洲

大洋洲

906

1589

1577

631

820


303

477

..

51

35

..

27


..

..


80

62

74

97

86


100

98

95

84

94

100

96


100

98

注:两个圆点(..)表示数据无法获得

A.人口密度影响了公共服务B.经济水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C.发达国家解决了贫困问题D.城市发展关注生活环境改善
3 .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子目关键词摘编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环境、交通、贫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
2024-02-01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综合测试(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0年到1800年,4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由10%上升到20%,属于城市化的早期阶段,上升速度是缓慢的。在18011851年这50年内,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由20%上升到50.2%,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英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阶段中,不仅纺织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前进的重要动力,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由交通运输业带动的城市。自19世纪20年代第一条铁路建成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网的形成,英国仅用了3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英国与铁路发展配套的各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法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大陆其他各主要国家步调一致,均呈低速增长之势。据研究,法国城市的发展几乎完全局限于大城市内部的扩张,所增加的城市人口中有80%集中于人口在4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在法国相当迟缓。

——摘编自沈志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法国城市化双重动力解读》

材料三   国内学者普遍将19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8401871年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18711913年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为1479万,占总人口的36.1%,1910年城市总人口已达3897.1万,占总人口的6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摘编自陈秋霖《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等


(1)概括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法、德城市化的各自特点。
(2)简析影响近代西欧城市化发展的要素。
2023-02-02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5 . 如表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这反映出,此时期的英国
1875年1866年1945年1946年1947年1949年1952年
《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工业分布法》《新城法》《城乡规划法》《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城镇发展法》
A.“城市病”的急剧恶化B.政府重视城市建设
C.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D.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6 . 城市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8、81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2015年为预测值

材料二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城市化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249所,集中了全国工厂的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新兴城市的排头兵”的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城市近代化对上海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9年曼彻斯特市布里奇沃特街区图


曼彻斯特是英国典型的工业城市,在拥有500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

材料二   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霍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1848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

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出于疾病防治的目的,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并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但改善方案涉及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0英亩,其无法确保改善区域内的建筑与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授权地方机构以“规划方案”的形式,把辖区内所有土地按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工业城市近代早期存在的种种“城市病”逐渐得到医治。

——均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48—1939年英国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48—1939年英国工业城市规划的特点。
2023-02-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


图2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分析》


请回答: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撰写一份分析报告。(论题明确、信息准确、解释合理、史实充分、结论具有现实意义)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社会史专家研究发现,19世纪中后期,巴黎的地下管网密度、供水和污水排放的总量均持续增长,大部分污水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克里希等地的塞纳河畔,对河流环境尤其下游城镇水源地的威胁与日俱增。1890年后,在城市污水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巴黎排往塞纳河的污水量不增反降。

材料二   1885年前后,年轻的法国画家乔治·秀拉在位于巴黎西郊的塞纳河边上创作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名为《阿尼埃的浴场》,另一幅名为《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画中的塞纳河水面清澈,人们在河岸上休息度假,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场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材料三   据法国某媒体报道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中央政府、水务局等多方支持下,巴黎周边8省数百个城镇走到一起,在建造污水处理厂、下水管网的归并和升级改造等事务上展开协作。到1978年,在新近投入运营的3座大型处理厂的支撑下,巴黎地区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180万立方米,处理率也再次突破80%。到20世纪80年代,塞纳河全流域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钟孜《19世纪中叶以来塞纳河水环境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塞纳河遭到大面积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尼埃的浴场》和《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看待法国相关媒体报道的客观程度?
2024-04-1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