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 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

材料二 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
2 . 鸦片战争后,西医手术逐渐在中国出现并传播,但被认为是折损人体的妖术;19世纪晚期后,伴随着手术实践与知识译介的进展,西医在大城市中逐步被认可。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近代科学不断发展B.国人医疗观念的进步
C.中西医的结合成为趋势D.西医成为时代的主流
3 .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D.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医生群体遵守严格的三等级秩序,内科医生、外科医生、药剂师三大群体等级依次降低,且各自成立协会,维护等级分离。1805年,药剂师不断向议会请愿,要求破除等级秩序。1815年,一个新的阶层——外科医生—药剂师群体(全科医生)正在崛起,他们从事着全面的医疗工作,逐渐成为城镇和乡村中医生职业势力最为庞大的群体。1886年,英政府颁布《医疗法》,英国开始进入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中。1911年,《全民保险法案》颁布,要求各郡的保险委员会选择一些当地信誉较好的全科医生并与其签订合同,使其一周中有两天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服务,其余时间仍可继续从事私人医疗服务。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英国全科医生群体的崛起及影响》等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培训农村卫生员。他们“不拿工资,在家种地”,一般都经过社区医院的短期培训,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无论内外科、妇产科还是小儿科,多少都通点。他们不坐班,群众有病随叫随到。群众基本上“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大队”。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员还通过家庭卫生宣传、计划免疫推广以及指导农村的饮用水源、粪便垃圾、厕所。牲畜圈棚改造等义务工作,承载了社会动员、国家控制、树立典型等多重政治含义。他们被广大农民称作“合作医疗的台柱子”,是“信得过,养得起,管得着,用得上”的医生。

——摘编自龙长安、汪雪微《“赤脚医生”对国家建设的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英国全科医生与新中国农村卫生员的相同点,并分析新中国农村卫生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5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从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共中央需要(     
A.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B.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C.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D.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首开学习西方医学教育办学经验的先河,为中国传统中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打破了中国医学教育单一中医学课程结构的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为师,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理念,一种新型的复合型课程体系正在形成。

——摘编自黄睿彦《近现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我国3亿多人口中,西医不过几十人,到1932年增至4000人,1949年增至8.7万人。这一数字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增长,到2005年在我国13亿多人口中,西医发展到约180万人,19802005年的25年间西医人数增加了20倍。对比西医的快速增长,中医人数则迅速减少,从清末民初的80万人减少到1949年的5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减少到现在的23.4万人。

——摘编自王慧、吴鸿州、叶兴华《略论民国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正一点点远离我们,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医历经磨难、饱遭非议、百年漂泊,其结果就是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心。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中药的质量不断下降,某些商家不择手段地推销中药产品,对中医进行不实宣传,造成中医药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名誉被毁,从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几十年来,中医在医、教、研、药等各方面,都以西医的模式为准绳,这一模式对中医多有束缚。

——摘编自朱云、程旸、贺松其《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国成立以来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当今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2023-03-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5年,国家为消灭血吸虫病,在江南各省建立各级血吸虫病防治站,同时全国各地的乡村举行清理钉螺运动,以消灭传染源。这些举措(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根除了血吸虫病的传播
C.推动了防疫事业的发展D.弥补了医疗体系的不足
2022-08-09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交通和医疗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在葫芦岛地区发展史上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葫芦岛连山地区作为驿站,人口稀少。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把铁路列为力行实政的首项,为加强北京和东北地区的联系,着手修建京奉铁路。葫芦岛境内铁路于1899年修通,在连山区设锦西站,连山地区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因铁路之利,葫芦岛开始修建港口和化工、水泥工厂等大型现代建设项目,为此开始设立电报局、无线电台,连山街头出现汽车,大批建筑工人和驻军进入葫芦岛,连山街头增加众多工商门点,市场繁荣。

——摘编自钱福云主编《走廊地带六千年》

材料二   19199月,高桥、连山、虹螺蚬、暖池塘、砂锅屯等地发生时疫,死亡650人。1924年,全县(锦西县)各种疾病患者达10138人,死亡2323人。其中,患霍乱死亡128人,患天花死亡293人。1941年爆发霍乱,死亡500多人。19466月,霍乱流行死亡数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除害灭病,宣讲卫生。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开展防虫灭蚊,免费发放药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疫活动。并组织医疗人员深入村屯检查,如19659月就组织15个医疗单位、158名医护人员到各村社积极检测、治疗。并且充实基层卫生人员,19701月下派到村社的医务人员96名。经过多年努力,疫病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县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摘编自《锦西县志·第十六编卫生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奉铁路的修建对葫芦岛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地区防治疫病措施的特点并阐释其意义。
2023-02-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