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代汉宇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旸《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西方国家安全理论萌芽于17—18世纪,成型于20世纪中叶,并在70年代和90年代获得新发展。17世纪,英国内战爆发的同时,与法、荷等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卢梭与康德构想的永久和平的国家状态在20世纪由“国际联盟”付诸实践,但很快破产。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仍延续着战争期间敌对国家间鱼死网破的硝烟气息。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和美苏关系的缓和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的逻辑关系。冷战结束后,各国更加重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

——摘编自李泓霖、毛欣娟《西方国家安全理论嬗变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相比,西方国家安全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安全观的认识。
23-24高三上·广东深圳·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850年,马克思在《时评》一文中,关注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提出的“重新分配财产”“完全消灭私有制”等革命口号,预言中国革命将会产生“中国社会主义”,将会建立“中华共和国”。由此判断,社会主义(     
A.是中国反抗列强侵略的唯一路径B.要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
C.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共通之处D.可以由农民阶级独立完成
2023-11-13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重难点14 社会主义道路的兴起与发展-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2023·浙江·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
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023-11-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0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天命观贯穿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期它以神灵崇拜“帝”为表现形式,发展到西周时期,逐渐转为“以德配天”。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王权神秘色彩加强B.人文理念逐渐凸显
C.天命观念渐趋衰落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023-10-28更新 | 336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依次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这与同为卜问吉凶祸福的周人的《易》,动辄“天德”“修身”“大义”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     
A.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B.秦文化功利主义色彩
C.焚书坑儒摧残秦文化D.秦国移风易俗最彻底
7 .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     
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
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多次提到大一统的思想体系,使“大一统”思想出现时间追溯至尧舜禹时期。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已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基因性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震中《论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观念》

材料二   1271年,忽必烈“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定国号为“元”,“见天下一家之义”。在对宋战争中,忽必烈反复强调赢得江南民心的重要性,占领临安之初,元廷就宣布继承江南的政治传统,不许毁坏南方名胜古迹,颁布诏令要求“农者就来,商者就涂,士庶缁黄,各安已业”,并派程钜夫到江南搜访隐逸、礼聘贤才,赵孟頫、叶李等相继北往出仕,大都城内活跃的一些南方学者也多任职于集贤院、翰林院、国史馆等元朝中央文化机构,为南北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在边疆地区,元廷一方面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在西南、岭南等边疆地区设宣慰司;一方面大力推行文教,至元十一年(1274年),于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建孔庙,经过长期儒学教育,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由是诵行夫子之言行”。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促进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一统”思想对元朝政治实践的影响。
2023-09-0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2023·江苏·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尚书·皋陶谟》记载了舜帝与皋陶、大禹关于政务的讨论。皋陶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泰誓》也指出,“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     
A.反映出先秦统治阶层代表人民利益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践行
C.体现“敬天保民”成为西周治国之道D.说明民本思想由来已久
2023-08-28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阶段性检测卷15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一)-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2023·福建·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在秦至西汉早期,奉命装饰坟墓并为它们提供有象征意义的陈设的艺术家们从远在帝国时期之前的丰富神话中取得灵感。到了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已经转到表现儒家伦理价值的方面。这一变化表明(     
A.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秦汉治世的出现B.儒学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经济的发展使儒学取代了道教神学D.秦汉的统治者治国思想较混乱
2023-08-28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