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 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的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观点(部分)

主张出处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材料二   零和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概念,属于非合作博弈,即参与博弈赛局的双方,在严格遵守博弈规则的前提条件下,若是其中一方可以获得利益,也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必然受损。所以,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之和永远为零,即博弈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零和博弈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所有机遇、财富、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当世界中的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增加时,也就意味着别的地区或者国家的财富或者资源在减少,这便像一种无形的掠夺。

——摘编自【美】约翰·冯·诺伊曼著刘霞译《博弈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民族关系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零和博弈理论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种思想主张对当今全球治理的不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国的民俗体育活动众多,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发路积累而形成的。民俗体育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它是我国一项优秀的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文化是经济与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国家爱好的发展,对优秀民俗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就是对自身实力的未装。政府应该加大在民俗体育保护上资金投入,丰富民俗体育的传播途径,进而提升人们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民俗体育也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进行传播,让青少年对民俗体育有着较高程度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民俗体育得到传承。

——摘编自贾新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材料二“健康中国2030”与“全民建设计划”中均提出,要根据不同人群和地域的特点来开发民俗民间运动项目,并要求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全民健身工程之中,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广背景下,为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也要求政府、学术界参与到其中,对民俗体育中的精神元素展开提炼,用图文、视频、胶片的形式保存下来。要让人们更好的接收民俗体育,就需要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做出改度,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在其中融入新鲜的元素。

——摘编自李福会文《全民健身战略下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1)据材料一,归纳我国进行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契机,并概括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俗体育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2022-07-0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7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8 .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文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与伟大的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并在信息化时代依然焕发出蓬勃生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易•系辞天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祭。”

图一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调》

图二

材料二   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是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学习汉语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汉语和西方文字大相径庭,对大多数来华耶稣会士来说,汉语学习最深切之感受恐怕便是一个“难”字,尤其体现在语音上。

——卞浩宇、严佳《从<葡汉词典>到<西儒耳目资>--来华耶稣会士与早期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特点是高倍率汉宇信息压缩技术、高速度还原技术和不失真的文字变倍技术,使图书、报刊的排版印刷告别了传统的“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王选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当代毕异”,2002年2月1日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李南《告别铅与火的新技术一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


请回答:
(1)依据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与其相关的主题,从唯物史观视角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这历史传说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传教士利玛窦研究汉语拼音和汉学的主要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前“汉字危机”出现的原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汉字危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原始之儒学,留意于修齐治平之道,疲精于礼乐行政之术;虽间有仁义中和之谈,要不越日常道德之际。及至宋代之理学,始进而讨究原理,求垂教之本原于心性,求心性之本原于宇宙。故儒家之特色为实践的、情意的、社会的、伦理的;而理学之特色则为玄想的、理智的、个人的、哲学的。

材料二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之儒学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汉代教育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指出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并说明儒学在传承发展中呈现变化的原因。
2020-07-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3次组卷 | 33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