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刘家和在《古代中国与世界》中指出,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例如,中国古代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从未发生断裂现象,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篆书,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繁体楷书到简体楷书,其全部发展过程体现文化发展连续性。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发展连续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1-22更新 | 314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A.敬天保民思想已经形成B.战争造成了重大影响
C.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D.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3 . 有学者在考察“百家争鸣”时引用了如下文献,该学者意在说明诸子百家学说(        
内容出处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庄子·天下》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繁扰而不说……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
A.有共同的文化根源B.以儒家思想为根基
C.逐渐走向融合统一D.各持主张互相争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