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盛行“军国民教育”思潮,学校体育被西方体操霸占,“体操科一律为主课”并由学部施行,而武术则“各地方自行举办”“高等小学以上兼习之”。彼时国人出于民族自尊心,用武术来证明中国自古就有“体操”。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步入教育领域的大胆尝试,亦是出于文化自觉,争取与西洋体育并驾齐驱的话语权的创新形式。但一味追求动作的规范、标准,丢失了传统武术的核心特征。由霍元甲主持的精武体育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则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超越强健身体的范畴,从宏观上聚焦于种族与国家延续。新文化运动时期,“土洋体育之争”推动武术走向科学。国术的“传统”在“科学”的语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要想以武图强,武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彼时的武术规则深受西方体育影响,趋向竞技化,初成之规则在比赛中成为裁判依据,使比赛“有法可依”。武术对抗赛在“全运会”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民国时期的武术套路、对抗赛实践为当代武术竞赛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经验。1936年,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参加了第11届柏林奥运会,在该届奥运会上的武术表演惊艳世界。

摘编自张银行、谢海柱《中国近代武术“转型”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术“转型”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武术转型发展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政治学说,众多的思想家把民本思想作为建构其政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贾谊认为,政以民为根本,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陆贾则说:“怀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在他看来,秦取天下时可以利用法家思想,但在建立政权后要根据守的要求,转变统治思想,以儒家的仁义道德、德教作为指导思想。王符说:“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君主要养民,关心人民的疾苦。董仲舒也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民本思想在汉代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郝建平《民本思想与汉代的统治政策》

材料二   20043月,政府宣布:“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村减轻负担48亿元,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西部地区率先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十一五,时期,中央计划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此后,各地提高农民工待遇、改善农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措施也陆续出台。除此之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都得到了国家的关注和积极解决。

——摘编自赵秀玲《”以民为本,与政府治理—近几年中国政府的惠民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民本思想得以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汉代民本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世纪中国政府惠民政策的特点。
2023-10-28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水三中、天水九中、新梦想高考复读学校2024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增强了启蒙思想家们的文化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观念。中华文化在欧洲的广泛传播,使启蒙思想家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的、最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遍存在,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基督教会并不能垄断全部的“德行”和“真理”。启蒙运动崇尚理性精神,据许多研究者认为,至少部分地源于中国。例如历史学家方豪就曾认为:“此运动之来源,中国实多于希腊。”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容。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3)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023-12-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中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经过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阶段漫长的发展历程,进入到秦汉时期。在秦汉440余年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鲁迅言的“豁达闳大之风”;其社会结构和政治形式,也给中国此后2000年来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与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上不断碰撞交流,形成了以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价值体系,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信仰、价值等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血魄,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卫学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要及传承教育探究》


阅读材料,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先进的工艺、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人们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精模。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指出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在哪些方面优于世界文明。
(3)根据材料二、三,评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8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而弥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主张“未知生,焉知死?”,可见他注重的是现实和活着的人本身,并不注重死后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说法,即人是宇宙间的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环节都以人的实践为第一要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但这种与自然的互动是以自然的承受力为基础的,人类不能无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在顺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互动的。同时,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讲求协作,所以以人为中心的家庭里讲求夫和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外则讲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这套体系运转起来,则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其具有直达人性的透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当下我们进行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上述两大内涵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吕文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两大内涵”,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两大内涵”的当代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历史是无情的,谁抛弃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谁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这样,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

——节选自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