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16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项中,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②中国式园林成为欧洲的风尚
③佛教完成本土化,禅宗成为主流
④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3-11-16更新 | 69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选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枪炮既摧毁了欧洲古城堡的封建割据,也打开了世界每一角落的大门。”“火器的出现促进了人们对弹道学的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是近代力学的基础工作。”由此可知,火药武器的使用对欧洲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②推动了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
③加快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   ④导致欧洲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5-28更新 | 66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选考)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021-05-01更新 | 1679次组卷 | 40卷引用: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B.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特征非常鲜明的中华文化圈。下列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成果,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印度的种姓制度                  ②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
③日本的语言文字                  ④越南李朝的官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3-25更新 | 5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04-14更新 | 1940次组卷 | 36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
A.东亚文化圈形成B.造纸术传入中亚
C.佛、道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中华文化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
2021-03-12更新 | 1256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

——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今两版中文世界地图的现实价值。
2024-03-21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1)(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