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从秦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围绕“亚洲之中国”这一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A.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B.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C.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D.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3 .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536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州老窖天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5 . 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这些现象表明中华文化(     
A.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一体化
C.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D.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生命力
2023-04-18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专家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异质文明之间,这些‘关系’依然严峻地关系着人类命运能否和谐共荣。”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新的中国风范是(     
A.兼济天下B.和合共生C.为政以德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2022-03-02更新 | 1979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
A.历史悠久B.革故鼎新C.幅员广阔D.诗歌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