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安徽 高二 期中 2024-05-19 2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024-01-20更新 | 1012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 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发表主张:“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为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该主张体现了(     
A.家国情怀B.民本思想C.革故鼎新D.天人合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至清中叶以前,西方传教士与华人配合所创译的各类新名词,如果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等在内,恐不下一千。其中,除人名、地名和部分宗教名词音译词占的比重较大外,学科名词则大多采用意译的办法,流传至今。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A.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华文化发展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经世致用观念促进了科技传播D.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2024年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开展。如图是其中的部分展出文物。由此可见(     

①龙文化的传统源远流长   ②龙的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古代皇权
③龙文化的载体多样广泛   ④龙的形象逐步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4-23更新 | 132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1)(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19世纪后期,晚清政府通过承认华侨国民身份、引导华侨回国投资、设置领事馆保护与管理侨民、运用外交手段保护华工权益、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筹建海外总商会等举措,推动由禁侨、轻侨向重侨、护侨的政策转变。这一变化(     
A.表明奴隶贸易规模空前B.提升了侨民的国家认同感
C.标志外交政策走向成熟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读下图。下列选项中,对①、②、③、④区域的文明,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①区域广泛使用
B.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村落和文字出现于②区域
C.位于③区域的万神殿历经近2000年仍然保存完整
D.出现于④区域的某部历法经修订后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2024-04-08更新 | 15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希腊化时代各个王国的希腊城市仍然保持了一定的自治传统,有些城市中甚至依然存在着诸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以及公民的各种公共活动场所,但作为希腊城邦本质特征的公民团体的集体自治权已不复存在.封闭和狭隘的城邦观念逐渐消失。这反映出希腊化时代(       
A.政治上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B.基本上沿袭了城邦时代的传统
C.城邦仍保持原有的自治状态D.城邦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明确
2024-04-03更新 | 196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9. 在9世纪的君士坦丁堡,《荷马史诗》妇幼皆知,能够大段背诵的人不在少数,因此许多作家在引用时即使不加说明,也不至于产生误解;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照此前多种版本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这可用以说明(     
A.“希腊化时代”文化繁荣B.基督教的影响力衰微
C.亚历山大东征影响深远D.拜占庭文化开放包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而西班牙人则认为“法国人的皇帝”是“我们的幸福的敌人”。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①促成西班牙统一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③传播了启蒙思想   ④激发了民族意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据统计,1941年至1945年间,美国共有超过6万支志愿兵团队伍活跃在欧洲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其中很多都是由年轻的非裔美国人组建的。这一现象(       
A.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B.促使美国废除种族歧视条例
C.为战后黑人争取平等权利提供条件D.引发政府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2. 据报道,截至2017年底,全球有6850万人因战争、暴力冲突与迫害被迫逃离家园。这一数字相当于泰国的总人口,比前一年增加近300万人,比10年前增加50%。以全球人口比例计算,每110人中就有1人被迫沦为难民。下列联合国为难民做出的努力,依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成立联合国难民署②确定“世界难民日”③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④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D.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2024-04-07更新 | 220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4. 1960年,联合国大会第15届会议通过的“非殖民化宣言”指出,所有殖民地人民在政治上都享有自决权,即“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宗主国及其他国家不得拖延他们的独立。这表明(     
A.两极格局对当时联合国的影响甚微B.联合国非殖民化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民族自决原则开始提出并得到承认
2023-10-26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暨玉林市一模)2024届三10月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如表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国家文化
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特点的看法虽纷纭不一,但在一点上是相当一致的,就是中国文明有独特的持续性。中国文化延续论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一些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文明是延续的,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李·拉尔夫说:“(中国文明)一旦在远东出现,它就延续——并非没有变化和间断,但其主要特征不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像其他古代文明中断了?这不仅是作为“他者”的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

——据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明持续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原因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文明持续性的原因并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出现了严重的农业歉收状况,一些族群特征复杂的民族向地中海世界迁徙,其浪潮席卷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现代学者将这个迁移的人群称为“海上民族”。公元前1207年,海上民族开始以黑海沿岸以及西地中海为根据地,借助武力向东地中海地区迁徙,以寻求新的生存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特洛伊城、赫梯帝国、塞浦路斯、叙利亚、巴勒斯坦,最终到达埃及。海上民族大迁徙打碎了一个旧的文明体系,为地中海文明的古老机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建立了地中海文明。正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阵痛,才孕育出腓尼基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文明(爱琴海文明),而这些文明至今仍然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袁指挥《海上民族大迁徙与地中海文明的重建》

材料二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从而拉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的序幕。在这次迁徙过程中,由东向西横越大西洋的移民船队络绎不绝。在17世纪里,仅从不列颠群岛前往美洲的移民就有约25万人,18世纪增加到约150万人。据估计,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这场大迁徙的移民超过1亿。而世界总人口在1500年为4.4亿人左右,1900年为16亿人左右。移民多跨洋跨洲前往新的定居地或暂居地。大迁徙以及应运而生的新国家、新文化和新民族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格局。

——摘编自潘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海上民族迁移相比,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交往史上,无论是和平的外交,还是暴力的战争,也就是说,无论人们采取怎样的交往方式和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因此,外交和战争将直接导致物品在各国、各地区间的流通,从而达到了物质交往的目的。与物质交往相对的就是精神或文化交往,精神交往主要包括宗教、文字、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的交往。

——摘编自郭丹彤《埃及与东地中海世界的交往》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7-08更新 | 52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20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6
材料分析题
3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文化交流与传播
2
中国古代史
3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2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0.4明清科技单题
4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50.65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单题
60.65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单题
70.65亚历山大帝国单题
80.65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单题
90.4拜占庭的兴衰单题
100.65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法国大革命单题
110.4“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单题
120.4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单题
130.65战后亚洲的民族独立  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  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单题
140.4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单题
150.65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单题
160.65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80.65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90.65古代文明的交流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论述题
200.65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