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而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一译述。这
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
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
2022-04-29更新 | 1843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3 . 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
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促进了儒学在西方的传播
C.使18世纪的欧洲成为“中国之欧洲”D.催生了大批的启蒙思想家
4 . 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
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B.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
C.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D.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2022-03-02更新 | 1983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新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大单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日本书纪》巻一四记载,日本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年),日本开始采用中国汉字。4世纪时期的日本古墓出土了许多与中国同样质地、造型、纹饰的铜镜、瓷器、陶器、金饰。这说明
A.隋唐时期中、日经济往来频繁B.中国对外来文化传播与吸收并举
C.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D.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7 . 据下表能够推断出当时明后期的部分科技著作
著作内容作者
《同文算指》引进与中国传统筹算、珠算不同的笔算法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
《崇祯历书》引进了地球、经纬度等概念,比传统历法更加进步徐光启奉命重修,聘用传教士主其事
《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学知识,部分内容为徐光启《农政全书》所采用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
《奇器图说》介绍重心、比重、杠杆、滑轮等概念和原理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教徒王征合著
《远镜说》介绍光学知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职方外记》叙述五大洲风土物产,较全面地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
A.士大夫普遍思想开明学术包容B.最高统治者注重引进实用科技
C.西学东渐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D.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送给明万历皇帝的礼物——《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材料二1584年,当利玛窦第一次在广东肇庆向中国人展示世界地图时,一些士大夫对于地图不是将中国放在中央而是推到东方一角上,提出愤怒抗议。为迎合中国人的观念,利玛窦“抹去了福岛的第一条子午线,在地图两边各留下一道边,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以此为基础绘制成《坤舆万国全图》。即使如此,明清时期的典籍大多仍然怀疑利玛窦等人宣传的近代世界观念,视之为“邪说惑众"。当利玛窦、李之藻、徐光启等人过世后,世界地理知识很快被人所遗忘。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1842年,作为最高决策者的道光皇帝还曾向将军奕经询问:英吉利国距内地水程,据称有七万余里,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与英吉利有无往来?

——摘编自王艳娟《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坤舆万国全图》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坤舆万国全图》在鸦片战争前不受重视的原因,并谈谈你的启示。
2022-01-24更新 | 531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等。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
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
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唐朝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如下图)。据此可知(  )
A.巴米扬石窟是玄奘学习佛法重地B.巴米扬石窟的保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C.巴米扬曾是佛教圣地D.巴米扬是佛教发源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