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通过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对外政策、宽容的儒学政策等措施,在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具有第一流水平的世界性的唐文化。在音乐、舞蹈、艺术、宗教、服饰、部分食品等方面,唐朝以宽广的胸襟,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得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大为增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以丝绸为代表的唐文化远播异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材料二   7、8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安定,并使阿拉伯语成为朝廷的官话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交通的便利化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频繁化,使阿拉伯人具有较宽阔的胸怀。官方和民间人士把波斯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等地古典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其文化成就包括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伊斯兰神学及宗教建筑艺术诸方面。这些成就在10世纪后通过多种渠道传入西欧,给当地带来了对科学、对关注人自身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启示。
2023-04-19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等5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地区发生的部分重要事件。这可用来说明(     
11070年,李圣宗在京师升龙(今河内)创建文庙以祀孔子
21076年,李仁宗在升龙建立国子监,以作为皇太子及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处所
A.儒家学说在越南获得独尊地位B.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已经形成
C.传统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D.越南受教育的社会阶层不断扩大
3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方以智认为“泰西质测(自然科学)颇精”,可以为我所用。其与传教士汤若望交往频繁,多次探讨天文学,并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哲学)”的哲学观。同时期黄宗羲撰写的《授时历故》等多部科学著作,也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知识。这反映出明清之际(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窠臼B.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C.中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D.经世致用与西学东渐相互影响
2023-04-15更新 | 1327次组卷 | 1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5 . 据日本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和757年实施的《养老律令》可知,奈良时代在中央设立了大学,并在各地方设立了国学,从大学推荐而来的称“举人”,从国学推荐而来的称“贡人”。在圣德太子拟定的《十七条宪法》中,出现了“和为贵”上不礼而下非齐“信是义本”等内容。这说明(     
A.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较大B.古代日本未形成本土文化
C.儒学是两国交往的主要内容D.中日两国间商贸往来频繁
22-23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唐朝时,日本僧人在研习佛法教义时产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会派遣请益僧和留学僧,向中国僧人请求决疑释难。每次提问的数量不一,多则达三十问,少则仅有六问,回答的内容繁简有别。这反映了(     
A.中日文化在互鉴中发展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C.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响D.日本佛教实现本土化
2023-03-20更新 | 32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主张成就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乒乓外交/
改革开放时期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2023-03-10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8 .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阶段吸收异国他邦的主要文化吸收异国他邦文化的影响
融合佛教文化先秦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 逐渐同儒道文化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 ①__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时期:儒学兼容佛道理论形成②__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丰富中华文化如宗教 哲学 逻辑 艺术 习俗
佛教影响诗词书法和绘画 更注重③___
佛教影响建筑艺术如云岗龙门敦煌石窟
消极成分佛教宣扬因果轮回 消极避世等
西学东渐明清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传播基督教 同时带来西方近代科技
与徐光启等人合译④《_____》《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
清初:传教士汤若望 南怀仁主持钦天监 招揽科技人才来华
积极 客观上西学开始传入
局限 未对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影响
西学东渐晚清1840—1860年 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1861—1895年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西学传播渠道:创办⑤____学堂 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
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⑥____和翻译人才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
西学传播影响:近代西方工程技术 科学理论以及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改革 ⑦___学说在中国传播
1895—1911年 戊戌变法 晚清新政 辛亥革命
破坏 中华传统文化遭前所未有冲击
客观 中华文化被迫逐步吸收西方文化
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
制度层面 戊戌变法 晚清新政 辛亥革命
重建时期民国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等主张吸收西方⑧____与科学
1917年   十月革命后陈独秀 李大钊开始接受⑨____主义
1919—1949年 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重新探寻出路
进步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局限 新文化运动重建中华文化未成
备注中华文化包容性:吸取精华 剔除糟粕

2023-01-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9 .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10 .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
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