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据传始建于607年,历遭焚毁,屡屡重建。法隆寺是佛教木结构寺庙,其建筑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工匠多是百济人。据此可知(     
A.法隆寺是日本神道文化典型代表B.法隆寺是大化改新的成果
C.直接交往是中日交往的主要方式D.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影响
2 . ____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1)具体表现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____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____的到来。
④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022-09-2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课时4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选必3-2023届湖南省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较易(0.85) |
3 . 阅读教材P6-12,完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表格。

中华文化

特点
兼收并蓄等(1)融合儒法等:
(2)融合佛道等:
(3)融合西学:

价值
历久弥香
泽被世界
浴火新生

2022-08-22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4 . 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古代朝鲜文化
类型内容影响
经济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____,稍后有了铁器
天文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____
史学12世纪完成的《____》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乐舞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文化交流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____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
②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汉文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____
③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2022-08-13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3)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讲)
5 .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时间内容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汉字已传入____、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3—5世纪儒学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____成为官学
4世纪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____、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7世纪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7世纪日本实行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____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8世纪以后造纸术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3世纪火药火药在经____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促进了____,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____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4—15世纪琉球中国先进的____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15世纪郑和____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16—18世纪中国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2022-07-31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美国学者米高邦曾在22个东、西方国家开展华人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1965—1984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儒家工作动力”(包括节俭、毅力、稳重等)这项指标上均排在前列。这说明上述东亚国家(     
A.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B.经济发展以儒学为导向
C.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D.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11-1911年间,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合译了大量“汉文西书”,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物理学等,其中出现了圣经、行星、国会、文艺复兴等术语。译书活动(       
A.源于西方列强的武力侵略B.开启中国天文学的近代化
C.扩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D.旨在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2022-07-06更新 | 719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6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8次组卷 | 23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清时期基督教入华,不仅具有宗教传播的意义,而且也是中西文化双向交通的肇始。而当时传教士的文献不只是翻译,而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一一译述。这
A.体现了弥合文化差异的努力B.反映了中西交流的不断深化
C.推动了基督文化在华的普及D.冲击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意识
2022-04-29更新 | 1844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