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西亚、 非洲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阿拉伯文化]

材料一   公元7世纪之前,萨珊时代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商贸、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交往,促进了阿拉伯半岛文明的初兴,也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和阿拉伯文明的兴起埋下伏笔。倭马亚王朝(661——750年)时期,波斯旧地主阶级在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倭马亚人管理地方的得力助手,为后者创设情报机构,完成复杂文书工作,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其在与阿拉伯人的互动和交往中润物无声地传播着波斯文化,从而促使两大民族间的文化彼此碰撞、交流、融合。伴随阿拉伯语的推广,波斯的文人学者开始使用阿拉伯语进行翻译。同时,学校和清真寺培养了不少的波斯学者,他们作为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始翻译哲学、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书籍。此次学术活动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之后更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奠定了学术文化基础。

——摘编自李敏《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促成了阿拔斯翻译运动黄金时代的到来。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是在什叶派和波斯人的支持下以呼罗珊为根据地创立的,其政治制度在继承倭马亚体制的基础上,受到波斯文化的深刻影响,波斯人及其文化全面地进入阿拉伯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传播波斯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了帝国的发展,同时也在阿拉伯社会的各个领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阿拔斯时期,这些阿拉伯化的波斯人以及接受波斯文化的阿拉伯人,让整个世界充满了学术、格言、诗歌和散文,其创作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波斯色彩。”

——摘编自黄知韵等《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的历史意义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波斯人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拔斯王朝翻译运动兴起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帕米尔高原的帝国,伴随着帝国建立,伊斯兰教也传往世界各地。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在地中海、印度洋甚至远至中国东南沿海的辽阔区域,阿拉伯商人都一度是最活跃的群体。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采用文化宽容政策,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的经典得以保存。这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公元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9等十个数字,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了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造纸技术也传进了欧洲。

——摘编自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材料二   我国的科技翻译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止于18世纪中叶,延续了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我国东南沿海,许多西方耶稣教会人士以科学传教为名进入中国进行宗教传播活动,当时中国的学者与他们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著名的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他们三位被耶稣教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还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日耳曼人汤若望。利玛窦开创了“中西合译”的翻译形式,也成了翻译传统。虽然徐光启他们未能留下详细的翻译方法理论,但他们的看法却很有创造性,如徐光启指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李之藻提出“借我华言,翻出西义”;杨庭筠指出抓紧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译者的唯物思想和上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译语中心的翻译传统。利玛窦等人之所以能在中国这个文化中心主义的国家生存并备受敬重,都是源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采用“科学传教”和“儒教合一”的手段传播天主教,他们对《圣经》进行了归化处理,甚至用儒家的词汇如“天”“仁”“仁慈”来翻译《圣经》中的“Deus” “merCy” “BenevolenCe”。

——摘编自韩敏《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看中国翻译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出现大翻译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翻译活动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