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长期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战乱之中,瘟疫流行,内江瘟疫大作,人皆徙散,数百里无烟。加上饥馑频仍,大早大饥大疫,人自相食,存者万分之一。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惊人的萧条,给四川居民的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且对于清政府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四川历来是天府之国,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是中央政府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同时四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必争、必守之地。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揭幕于康熙年间,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长达1个世纪。移民入川的人口,据统计,仅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四川总人口为基数,直接入川的移民就达100多万人,大大超过了四川的土著人口。

——摘编自赖悦《清代移民与四川经济文化的变迁》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宅地法》,规定凡年满21岁的美国公民或宣布愿做美国公民的人,只需交纳10美元手续费就可获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在开发西部中,美国首先大力发展铁路,先后修成5条平行的东西大干线和若干南北干线。到1890年,美国已拥有全世界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铁路线将全美各州的主要城市乡村联结起来。美国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征税就高于南部、西部和山地诸州等经济落后地区,为鼓励资本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联邦政府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豁免权。联邦政府还实行灵活的金融,援助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首先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联邦政府的教育支出主要拨给欠发达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西部开发的管理工作,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和经济开发署等专门机构,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这些法律使落后地区的援助和开发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张深溪《美国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川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前期大规模移民实体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开发西部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2-0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卷(五)历史试题
3 . 迁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希腊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和移民史。移居海外的古希腊人出于防卫的需要,通常是筑城而居形成“polis”。在此过程中,polis不断分裂扩张,第一代殖民城市成为母邦,以其为基础,再形成无数子邦。对古希腊人来说,polis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而且也是实现人类自我完美的道德共同体。

——摘编自吾淳《古希腊文明“突破”的初始因素及主要方向》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三个多世纪,移民新大陆的欧洲人还不到300万人,从拿破仑战争到大萧条,大约有3200万欧洲人来到美国。近代早期,到达新大陆的非洲黑奴数量比欧洲移民的总数多了三倍,后者中有一半以上也是受某种形式的逼迫:军事征召、契约奴、罪犯。就移民运动本身而言,其进程更像是贸易而不是移民。……不过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奴隶贸易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来自亚洲的移民虽然给人以苦力形象,但也大都是自由移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持续性的人口大爆炸首先发生在欧洲,财富的高增长和分布的不均衡对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人口大迁移提供了持续的刺激。

——摘编自【美】摩亚《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移民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材料三   “德国政府过分强调军国主义精神,这与我(指爱因斯坦)是格格不入的,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是如此。(1895年)在我的请求下,父亲采取措施,使我放弃了德国国籍。”

——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只要我(指爱因斯坦)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里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

——1933年《不回德国的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polis”的含义,并列举“polis”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叶以后美洲移民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民,他于1895年、1933年两度放弃德国国籍。依据材料三,概括爱因斯坦两次离开德国的相同原因,并列举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两个史实说明爱因斯坦作为一位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021-09-1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2届高三9月基础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上层阶级的商人和贵族能够轻松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活动。只有穷人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并且在外出时需要通行文书。对外护照就是一封王室信件,是授予大贵族、教士和其他王室保护者的一种恩惠。19世纪,对革命的恐惧刺激着护照办事机关的发展。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所导致的恐慌使各国政府努力把护照制度推广到普通百姓。但是,也有一种对国内迁移和国际移民普遍放松控制的趋向。正是在19世纪后期,由于担心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后果,政府对跨国界的迁移施加了更进一步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夏继果《全球史读本》

材料二   同期亚洲地区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在印度,护照制度的扩张已涵盖普通商人和旅行者。这首先是欧洲公司实施垄断的结果,这些欧洲人之间因竞争而互相嫉妒。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谨慎地记下其领地上所有来自外国的欧洲人。唯恐他们创建有竞争力的商业公司。亚洲国家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垄断帝国主义,制定了自己的对策,把外国商人和相关人员限制在特定的地点,并控制本国臣民与他们的关系。1819世纪中国的国家贸易公司一公行(Cohong)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例证。在广州,所有外国人都需得到上家商人的委派。

——摘编自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欧洲护照制度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8~19世纪欧洲、亚洲护照制度演变的不同点。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护照制度与移民运动的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自古就有所谓“下南洋”,即移民东南亚的历史,根据其动力和规模,可分为四次大潮。第一次大规模移民东南的浪潮,始于17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第二个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大规模工人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华工贸易。20世纪初以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掀起第三次高潮,其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西方宗主国的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国改革开放前,移民东南亚工程中断。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及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国人重启移民东南亚热潮。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南洋华侨民族主义随着中国本土民族危机的加深而愈发强烈,这种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对中国的全面认同。随着中日矛盾的逐渐激化,南洋华侨民族主义升华为爱国主义,对中国的认同不但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具体表现为对中国政府的认同。南洋华侨、尤其是第代华侨的这种以中国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是在宗族、家乡意识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对南洋的经济扩张直接威胁到华侨的经济利益,也激发了南洋华侨同仇敌忾的情绪,又由于20年代以来侨教和宣传极力灌输民族主义意识,在中日对抗加剧时,以山东筹赈大会为契机,广大南洋华侨终于聚集在爱国主义旗下,在其领袖陈嘉庚的率领下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活动中。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在陈嘉庚的号召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组成抗日统一战线。

——编自庄国土《从民族主义到爱国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洋华侨形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有了来往。下南洋的移民以闽、粤两省为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且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时期,中国就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所往来。在南北朝时期,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

——摘编自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

材料二   自西汉至唐代,国家间的使节来往,国人经商出洋的情形屡见不鲜,但当时移民尚未形成规模。宋代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迅速增加。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同时,华侨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洋,促进了当地各国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

——摘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人大批移居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下南洋的影响。
2021-07-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对史料进行整理,得出历史结论,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史料整理

年代迁徙情况史料   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把迁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园规定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刘敬传》《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
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127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云阳。
昭帝始元三年
(公元前84年)
募民迁云陵。《汉书昭帝纪》
宣帝本始元年
(公元前73年)
募郡国吏民家资在百万以上者迁平陵。《汉书宣帝纪》
宣帝元康元年
(公元前65年)
迁官吏2000石、列侯及家资在百万以上者于杜陵。
成帝鸿嘉二年
(公元前19年)
迁郡国豪杰家资在500万以上共5000户于昌陵。《汉书成帝纪》

——摘编自彭卫《古道侠风》(龙蛇沧桑汉代卷)


(1)根据材料,围绕“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情况,列举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现象进行阐释。
2021-05-29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5月自主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夏禹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运动,当时统计总数为1355万人。秦国商鞅下令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此乃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秦始皇创立“上计制度”,即人口、钱根统计制度。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此为我国首次较为精确的人口普查。隋朝颁布“输籍法”,唐朝进一步改进。明朝推行“户帖制”,将居民人口逐户登记在册,内容包括姓名、籍贯、性别、年龄、住址、职业、产业状况等,还要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统计为10684435户,56774561人。英国学者卡尔津看到这样的“户帖”后惊叹不已,称其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实行的人口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已经与现代人口普查一致。

——摘编于彭欣《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等

材料二   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根据201061日起施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10时。新中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1949年毛泽东指出:“人多力量大”,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1982年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为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00818万人,首次采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同年,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90年人口普查是为了查清中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2015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远超国际标准,故此政府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摘编于《全国人口普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普查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调整人口政策的依据,并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普查的意义。
9 .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中国官方以政策推动生育的具体记录是从春秋开始的。《国语·越语》记录了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的政策:“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但中国古代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据《汉书·惠帝纪》记载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是指缴五倍人头税)。唐太宗登基之初则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若贫寠[]之徒,将迎匮乏者,仰于其亲近,及乡里富有之家,衰多益寡,使得资送以济。……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摘编自陈蕤骏《中国古代历朝是如何鼓励生育的?》

材料二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政府促进人口增长的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021-12-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全国移民路线简图

材料二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导致四川等地人口锐减。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是广大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富户特别出名。为了把中都凤阳建造起来,加之朱元璋对这些富户很不信任,明初开始把大量的江南富户迁徙到凤阳这个地方。

——摘编自《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等

材料三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明朝初年移民的主要路线,并加以分析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