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欧种人主要靠畜牲为生,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迁徙成为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约从公元前3000年末开始,印欧语系各族分批地从他们的故乡向外迁徙,形成一个个规模巨大的、世界性的民族迁徙浪潮。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在印欧人中,原始社会的解体过程是不平衡的,黑海北岸地区开始较早,而其他地区则较晚,这也是形成多次迁徙高潮的内部原因。

——摘编自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三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因此,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但是,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材料二   国会中关于排华法案(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辩论起初集中于对中国人口的恐惧上。俄勒冈州参议员拉法叶格佛说:“她(中国)的人民会如蝗虫一样蜂拥而至。”就当时的在美华人人口而言,心理意义上的人口威胁要远大于实际上的。因为1876年的调查报告明确指出,在美华人人口仅有105万人,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性劳动力,并没有耗费美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调查报告中大多数证人都使用了“勤劳”“安静”“可靠”这些词语来形容他们所接触过的华工。国会辩论中也提到了中国移民不愿同化的问题。俄亥俄州众议员伊兹拉泰勒认为:“中国人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歧视,美国的法律规定只有白人和本土出生黑人的后裔能够成为美国公民,如果说中国人不可同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被给予这样的权利。他们在加州的遭遇能够让他们接受被同化吗?”

——摘编自曹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过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2)假如你是1882年美国国会中的一名议员,面对排华法案,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4 . “卖猪仔”是广府粤语中常用口头语,是指近代以来被欧美人通过本地蛇头以坑蒙拐骗的方式出洋做苦工,多数从事挖矿或修建铁路等。被诱拐的华工命运凄惨,充满了血泪。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1875年,18岁的丁龙被人以“猪仔”的身份从中国贩卖到美国加州。当时的美国正在修建太平洋铁路,大量华工参与铁路建设并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客死他乡。丁龙在铁路投资者卡朋蒂埃的企业里做工,由于他做事勤恳,赢得信赖,后来成为卡朋蒂埃的管家,并与他结下深厚的情谊。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丁龙遂请辞回国,卡朋蒂埃许诺给予丁龙一个愿望。令人惊异的是,丁龙提出希望把他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来研究他祖国的文化,推动美国人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在卡朋蒂埃的捐助和努力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这里后来成为全美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机构。

——摘编自裘伟廷《丁龙

——一位创造美国传奇的华工》

材料二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美洲各地华侨纷纷致电中国政府,要求政府开国会以拒绝日本的强求,华侨愿筹款以赞助国民政府。然袁世凯却于19155月签订“二十一条”,这使得美洲华侨社会掀起了抵袁运动,视袁为国家“走狗”。

——摘编自高金歌《中国民族主义传播与美洲华侨反日运动研究(1912-1928)》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丁龙被贩卖到美国加州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卖猪仔”现象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大西洋两岸人口的转移

材料二   20048月,公安部和外交部联合颁布并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在中国直接投资、连续三年投资情况稳定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外国人,可以依法申请永久居留。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以上级别职务,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以上职称,同时应连续任职满四年,并且有累计不少于三年良好的纳税记录的外国人可以申请永久居留。符合条件的任职单位当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机构、重点高等学校、执行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者重大科研项目的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产品出口企业。符合移民条件人员的配偶及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永久居留资格。2011年年底,共有4752人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其中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1735人。

——摘编自2004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8世纪大西洋两岸人口迁徙的主要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1世纪外国人在华定居的渠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的积极作用。
2023-08-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6世纪,葡萄牙人曾劫掠中国的“苦力”到葡属殖民地去做工。19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将华人贩卖到南洋、美洲,从事繁重的劳役,逐渐形成了贩卖华人的高潮。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允许华工出国,使华人出国合法化。在这一贸易中,作为活动主体的华人,一开始便不属于订立契约的一方,而是被诱骗与欺诈的对象。从其被掳的那一刻起,便开始沦为奴隶,与人所共知的非洲奴隶贸易所强加于受害者的奴役毫无二致,因而,一般称之为苦力贸易。

——摘编自陆浩书《近代华工东行记——谈罪恶的苦力贸易》等

材料二 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急需劳工,华工骤增。1868年,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8000名华工修建太平洋中央铁路,华工为修建这条铁路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在1860年至1890年之间,加州农业的各个部门都有华人在做工,他们有的葡萄园里做工,有的填筑沼泽地等;此外,加州的轻工业和服务业,如毛纺业、卷烟业、拖鞋厂、洗衣房,也是华工的主要集中地。

——摘编自侯苗丽《试论近代华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苦力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简评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活动。
7 .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16~19世纪人口迁徙情况表(部分)”。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写最恰当(     

迁入地

迁出地

时间

主要背景

美洲

欧洲

16世纪

 

非洲

16世纪

亚洲

19世纪中叶

大洋洲

欧洲

18世纪中后期

亚洲

19世纪中叶

 
A.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开采金矿
B.黑奴贸易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C.殖民扩张 苦力贸易 流放罪犯
D.黑奴贸易 殖民扩张 开采金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新(新加坡)马(马来亚)地区的华侨约为4万人,1911年,英属马来亚华侨总数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华侨为222655人。19世纪后期,曾游历南洋的洋务派智囊马建忠记载:“埠(槟城)中督理玛·马克谓,本埠殷商,尽系华民”。同治年的《游历笔记》载,“新加坡华人皆闽广人,善贸易,绅商富户甚多。其中华街,大小店铺、庙宇、会馆、戏园、酒楼、茶店成备其间,闽人十之七,广人十之二三。”槟榔屿、新加坡先后成为南洋华工的集散地。新马地区经济的骨干行业采锡和树胶,所用几乎全是华侨劳工。

——摘编自庄国土《鸦片战争后东南亚华侨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广儒家伦理运动。政府规定自1984年始,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此后,还邀请海外一些著名儒学专家访问新加坡,在政府新闻界的协助下举行专题讨论与演讲。新加坡社会各界也都很重视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华人社团组织,如南洋学会、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在这一过程中都极为活跃。新加坡华人从原先全面认同西方文化,逐渐转向认同糅合马来文化、印度文化精华部分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王付兵《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认同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新马地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政府独立后文化建设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黄河的治理,如公元1684年,康熙帝亲临黄河工地,阅视河工。历经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河水患得以根治……康熙帝在1712年发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著名上谕,即以1711年认定书作为收丁税的固定数目,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人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统治时期得到快速增长,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0.72亿人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亿人,被称为“人口爆炸”时期。   

——葛剑雄《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1894年《上李鸿章书》一文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孙中山的早期中国人口思想,他首先惊呼:“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壅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馑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之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国家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最为担心的是中国人口为外国列强优势人口所“消化”。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王永恒《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出现“人口爆炸”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不同时期的人口思想。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