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东汉末年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生产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在魏晋—隋唐时期,当地畜牧经济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反弹过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畜牧区域曾一度向东南方向显著扩张,国营和私营的大型畜牧业都取得明显发展。可以说,十六国至唐初,黄土高原地带一直是胡、汉混杂居处而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其经济生产也以畜牧业为重。由于畜牧经济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羊肉酪浆”之类的饮食物品乃成为“中国之味”,“食肉饮酪”在社会上曾一度相当流行。唐代胡食风行,胡食的特点之一就是食肉量较大,而畜牧业的发展,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肉食来源。

——摘编自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很少有英裔美国人考虑过迁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袤土地上。“西部地区”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大沙漠”,不适合文明存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对西部特别是牛仔的形象赋予浪漫色彩,他们将西部地区看作是勇敢者和上进者经历艰难险阻可以建设新文明的地方,将实际上工资低廉的雇工描述为强大而不朽的传奇人物。欧洲移民后裔定居西部的过程,至少在两个世纪中主导了美国人的国家想象,有时也成为历史学界讨论的中心话题。20世纪的历史学家则将西部描述为一个勇敢、成功、对抗、贪婪以及失败并存的地方:破败废弃的小镇,荒凉阴郁的印第安保留地,穷困潦倒的贫民区,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景观与辽阔的牧场、肥沃的农田和繁华的城市共同构成了西部。他们强调,在塑造西部社会的过程中,妇女和男人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美]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2000-2003年,重庆市外迁农村移民12.16万农村移民,2004年继续外迁2.34万人。截至2003年,外迁移民占三峡库区全部农村移民的41%,减轻了库区的土地负荷和人口压力,有利于防止乱垦滥伐和水土流失。1998年以来,三峡库区停止了开垦荒地,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的荒地和低产地,逐步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截至2004年,重庆市的自然保护区达到48个,总面积829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重庆市及三峡库区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

——摘编自刘德绍、杨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六国至唐初,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反弹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人眼中“西部”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从迁出地的角度,谈谈三峡移民的意义。
2024-05-01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等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乡民迁出总人数迁至他乡种田人数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09156011838
19101939473077396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富余达1亿以上。苏南地区开创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模式;随后,“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异地转移”、“异地流动”的模式逐步发展起来。1984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90年,户籍制度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改革,上海、广州等城市也自主出台了“蓝印户口”、“居住证”制度等新政策;一些省区开始考虑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改革。

——摘编自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百余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移对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3-05-22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部分)

年代背景移民情况备注
战国(约前301年)秦灭蜀国、巴国后。秦移民万家(以一户四五丁口)入与,约有四五万人。
元末明初(约1361年至1387年)元末,湖广地区爆发农民起义。以湖广地域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标志着移民来源发生了以南方人居多的变化。第“湖广填四川”
清前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四川巡抚张德地上书请求移民:“四川自张献忠乱后,地旷人稀,请招民承垦。”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以湖北、湖南的移民最多,移民持续百余年最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
抗日战争前期
1937年至1940年)
由于南京失陷、武汉告急,国民政府将首都内迁到了“雾都”重庆。江苏浙江等省和京津沪宁的学校、工厂、机关和居民疏散入川。据统计约700多万人从北方和沿海进入四川。

——摘编自《中国历史九次大移民影响深远》

材料二   美国独立后,先后颁布了《西北土地法令》《宅地法》《印第安人迁移法案》等法律,鼓励向西部移民。1825年伊利运河竣工,从马里兰州西部到伊利诺斯州的全长952公里的国家级公路建成。……这些北美的清教徒们,带着“天定命运”(即在没有清楚界定的地盘上扩展的使命感)来到太平洋岸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富饶,吸引着土地投机商、农民、东部小农场主和大量欧洲移民。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一大批农场、种植园在西部得以建立,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原料产量激增,成为东部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西进运动中,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大批印第安人丧失家园,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消灭。

——摘编自《论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动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四川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移民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中国对外贸易、航海事业都很发达。7世纪初,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建国的室利佛逝兴起后经常遣使来唐。唐代初年,诃陵国统一爪哇岛上的30多个部落后也和唐朝往来密切。室利佛逝当时是印度之外的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唐朝时,中国高僧义净曾在室利佛逝居住十二三年;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在室利佛逝写成而寄归中国的;中国高僧运期,精通古爪哇语,长居爪哇和室利佛逝并圆寂于此;据《新唐书·诃陵传》记载,唐代和尚会宁于公元665年到诃陵,居住10余年,翻译佛经。公元10世纪时,阿拉伯人马素提在《黄金牧地》一书中,记述了公元943年他经过苏门答腊时,看见许多中国人在岛上从事种植业。苏门答腊岛南部的众多中国人自称是在黄巢起义失败后避居这里的。自那时起,印尼华侨就豪迈地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把自己在海外的居住地称为“唐人街”。后世移居海外的华人多沿用这一称谓。下图为画家笔下的1940年雅加达班芝兰唐人街街景(局部)。

——摘编自薛秀霞《印尼华侨移民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尼西亚的“唐人街”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历史上华人移居海外的现象,并分别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阿瑟·林克等《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洲人移民北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移民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尼格罗种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太平洋的少数岛屿,蒙古种人聚居在中亚、西伯利亚、东亚和南北美洲,高加索种人集聚在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后来,这一格局发生改变,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以外的地方;俄罗斯人开始慢慢越过乌拉尔山脉,迁徙到西伯利亚;更大的变化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

——摘编自王挺之等著《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等

材料二   1650199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百万)
16501001122100330545
1750140111295479728
185026626332957491171
1900401816361209371608
19505721661641321913682502
19907872764482764231135293
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总计(%)
165018.30.22.20.418.360.6100
175019.20.11.50.313.165.8100
185022.72.32.80.28.163.9100
190024.95.13.90.47.458.3100
195023.06.76.30.58.854.7100
199015.05.08.50.512.059.01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1500年以后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650—1990年美国和加拿大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
2022-05-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戌(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具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华北和华东等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文教事业遭到日军严重破坏。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宣布“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移驻重庆,以四川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东部的工厂企业和文教机关团体纷纷西迁,大批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乃至官绅为了不做亡国奴,毅然背井离乡,向西部大后方迁徙,形成一次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口迁移大潮,迁移总数有1000余万人。

——摘编自吴丽华等《抗战初期人口西迁大潮》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了持续且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据算,1987年,中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000万,到2000年,超过9300万,并呈现继续增长的态势。“民工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摘鳊自刘洪彪等《民工潮促进农村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人口西迁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民工潮”出现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藉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19-05-2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
325.万,1974年为
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6-11-27更新 | 4585次组卷 | 65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纯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