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据统计,美式英语借用了约1700个印第安语的单词,如:moose(麋)、eauuehu(橡胶)、hominy(玉米粥)。banana(香蕉)、jazz(爵士乐)等单词则与非洲黑人语言有关。据此可知,美国文化
A.以北美土著文化为基础B.植根于殖民扩张
C.体现出民族平等的精神D.具有多源性特征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与美洲之间开辟了新航线。他们在美洲建种植园,开发金银矿,由于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殖民者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未开化的非洲大陆。与此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摘编自《近代与现代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二   美国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北欧、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和少数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内战之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劳动力需求旺盛,1864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为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吸引来自欧亚非和拉美等地的移民,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

经过三次移民高潮,到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

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巨大的移民浪潮丰富了美国的文化,同时引发了排外逆流。

——摘编自《美国移民的历史》等


(2)谈谈你对美国历史上移民浪潮的理解。
3 . 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

材料二   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继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

——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2021-03-21更新 | 47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021-03-16更新 | 1143次组卷 | 25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45年至1970年代早期,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向欧洲特别是西北欧,到1970年代初,有800多万的移民居住在西北欧。这些移民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从欧洲边缘地区来到西北欧的劳工移民;二是来自殖民地或前殖民地的劳工移民,这部分人又被称为殖民地劳工。除了这两种类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劳工,如二战结束时大规模迁移的欧洲难民、殖民地独立后从前殖民地回到出生国的返流移民等。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社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卷》


(1)结合材料,对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的增加作出合理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6 .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二战后,欧洲、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仍有移民涌入。下图是《1960—1990年美国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据此推测,美国

       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
A.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B.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C.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D.民族政策吸引各国移民
2020-11-14更新 | 838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表,完成问题。
时间迁移方向规模及分布
17—19世纪中叶以东南亚为主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约在150万人左右。有极少数中国人移居北美、非洲和印度等地,几乎可忽略不计。
1850—1920广布亚洲、美洲、非洲和
澳洲各地
世界各地华人总数约四五百万人。朝鲜、日本各约1万人,北美、澳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各地华侨约有40多万。东南亚华人约占全球华人总数90%。
1920—1930以东南亚为主仅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移民就有550余万人。20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华人入境。美洲等地华侨数量减少。
………………
1950—20世纪70年代——海外移民大潮中断,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源于当地华人人口的自然增长。
20世纪80年代
以来
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至2008年,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1000万。其中,来自大陆约800多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700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多万。

——据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编制


结合所学,在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几个信息,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 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很赞同比较赞同说不准不太赞同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2.94.38.223.061.1
父母在,不远游7.215.121.834.9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45.429.2l7.55.0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6.811.215.425.1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35.214.131.82.7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0-07-09更新 | 6025次组卷 | 32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历史试题
9 . 1945年5月纳粹德国彻底垮台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紧接着席卷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出于对纳粹的仇恨,以及实现总体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标,纷纷驱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据统计,在1945年-1950年,总计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西德。这一难民潮
A.促进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B.加剧了西德与东欧的对峙
C.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D.导致了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受战败的刺激,国人东渡留学的热情高涨。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启了留日教育的闸门,地方督抚率先派遣了留日学生。维新运动时期,留学生作为新的社会群体有了崭新的形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之洞撰写了《劝学篇》,强调教育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之不足,这受到清政府的赞赏并广为刊布。后留学日本成为时代潮流,带动了晚清留学教育的风起云涌。在此后很短的时间内,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成为中国“存亡绝续”所仰赖的力量。

——摘编自刘晓琴《晚清民初留学生社会形象及其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

——摘编自周尚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形成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留学潮”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