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
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
14.871.597.085.017.429.69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2021-06-13更新 | 9249次组卷 | 45卷引用:天津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902年11月11日,天津《大公报》撰文指出“诚能多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而且民隐上达”,故所谓“开化之术”唯有“编戏曲”。这表明《大公报》(     
A.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B.呼吁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反对激进的革命思想D.倡导京剧实行内容革新
3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19世纪英国对中国陶瓷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促进了洛可可式在英国装饰艺术中的发展,在英国刮起了“中国热”的飓风。瓷器成为炙手可热,受人追捧的珍贵器物。后来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瓷器走进了平民百姓家,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家庭的女主人以拥有美丽的瓷器收藏作为身份的象征。后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 中国在英国的印象发生了不好的转变, 同时英国本土瓷器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瓷器在英国走向了衰落。为了满足英国市场对瓷器的本土化需求,中国瓷器从制瓷技艺及器型、装饰等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戴砚芳《17-19世纪中国瓷器在英国的流行研究》


(1)据材料概括影响英国本土瓷器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瓷器发展对中英两国的积极影响。
2023-12-1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南通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内容
公元1500年前除亚欧大陆及其非洲大陆的部分地区交往相对频繁外,其余地区整体上处于封闭状态。
15世纪末到19
世纪
西方国家主导了人类交往的进程,美洲、大洋洲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西方人通过殖民主义,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文明的交往广度、深度有所增加,部分文明也湮灭于人类发展的长河之中。
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以战争的方式把全世界纳入统一的发展轨道上,使得人类的命运在世界范围内以联盟和敌对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两场战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20世纪后半期美苏为代表的不同政治制度的“文明”开启了竞争并存的模式,世界文明在动荡的进程中又有所突破,不同地域的文明比之前任何时期的联系都有所增强。
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认为可以分为:草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20世纪70年代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20世纪90年代,有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概念。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相应处。(填字母)
商路途径地区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自长安出发,西逾葱岭,到大月氏、安息。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从中国沿海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再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
A.草原丝绸之路B.太平洋丝绸之路C.丝绸之路D.海上丝绸之路E.西南丝绸之路
________(例: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鸭形玻璃注(下图)是国家一级文物,出土于北燕宰相冯素弗之墓,它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流、东西文化互鉴共存的见证。


材料一


材料二   成分分析是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基本组成相似。……我国生产的玻璃器皿的最大特点是以铅玻璃为主,而同时期的外国产品多是钠钙玻璃。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材料三   世祖时(408年-452年),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玻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魏书·西域传》

材料四   览方贡之彼珍,玮兹碗之独奇,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阻远。

——西晋(265年—317年)诗人潘尼《琉璃碗赋》

材料五   公元四五世纪形成了在中国境内的这条路线——从新疆……经呼和浩特、大同、……、赤峰……这条路线是连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路线。

——徐苹芳《考古学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



(2)根据上述所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鸭形玻璃注”的传播路径。

材料六   尽管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禁止海上贸易……从1573年开始,菲律宾同中国的商业往来成倍增长。

——(西)多洛斯·弗尔克《马尼拉大帆船》


(3)有学者认为,太平洋丝绸之路是对海上丝绸之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拓展。请用史实来解释这一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郑和下西洋,明人评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美裕矣。”远航所及,各“番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当时东南亚各国商品交易除以物易物外,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同中国古制)”。郑和还秉承“托外夷以礼,导人以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的涉外原则,沿途传播中国的历法文化、衣冠礼仪等。

——摘编自王更红《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的同时,重视对西方国家和亚非国家的贸易,努力从中寻找突破口。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其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大。美国的“禁运”政策打击了东南亚各国的输出,这使东南亚国家对“封锁”“禁运”日益感到不满。在东南亚地区首先突破“禁运”的是锡兰(今斯里兰卡)。中锡两国于1952104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售给锡兰8万吨大米的合同;同年12月签订了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进行接触交流,开展友好活动。到1956年,中国已同印度、缅甸、锡兰等9个亚非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从1951年起,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亚非国家所占的比重就已经超过西方国家。

——摘编自彭波、施诚《新中国是如何突破贸易封锁的?》

材料三   20153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了“一带一路”的范围,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离不开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加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东南亚国家现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摘编自李村璞、柏琳、赵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贸易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3-11-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 世纪,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们开始向中国传教,耶稣会士们采取了迎合中国需要的措施,让基督教文明与中国文明相适应。他们把皇帝、官员作为了第一突破口,传授一些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都助朝廷制造和装备观象台的仪器、编修历法和测绘中国地理全图等,只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宫廷里。

——摘编自李锦熙《浅析国人在两次“西学东渐”中对科学的认识》

材料二 16~18世纪,欧洲形成了强劲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是欧洲人自己主动引进所致。教会广泛涉足世俗事务,积攒巨额财富,干预世俗政治,丑闻不断,僵化的教规成为扼杀人性自由的枷锁,这一切都动摇了教会权威的根基,但当时欧洲缺乏对其从根本上进行否定的工具。同时,随着王权的强大,欧洲开始出现专制倾向,这在法国体现得最为突出,缺少自由,很多人甚至因言论而被投进巴士底狱。欧洲人渴望言论自由,向往受制约的开明统治。在传教士译介的中国治理体制中,恰好包含他们希冀的合理因素。

——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16世纪开始的西学东渐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学西渐”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