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图1、图2分别为1970~2008年若干年份的世界贸易额占GDP总量比重和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量(单位:亿美元)变化统计。表中趋势的出现得益于(     

      

A.南北发展差距缩小B.跨国公司加速发展
C.冷战局面得以结束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 . 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D.殖民扩张的影响
2023-09-19更新 | 537次组卷 | 30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中期,茶这种东方舶来品在凯瑟琳公主的大力宣传下,轰动整个英国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把茶看作自身身份、资产、权力和影响力的代名词。英国人将茶叶与其他本土产品如牛奶或糖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传统英国人饮食习惯的茶艺风格,随着茶叶价格逐渐降低,其逐渐融入中下层群众日常生活。茶由早期作为贵族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发展成为千家万户追求休闲生活的方式,缓解了流水线式紧绷的生活节奏。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而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茶文化的影响。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

——摘编自张惠评、韩丽枫《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本土化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文化演变趋势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综合材料并结合中外交流的相关史实,阐述你对“茶和天下”的认识。
4 . 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重礼之风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往往通过饮茶补充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A.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发展B.茶文化重塑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趋势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终极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吸取、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综合百年历史,可以清楚的发现,西学东渐是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的:第一是了解世界,第二是求强求富,第三是亡图存,第四是民主革命,第五是科学启蒙,晚清西学东淅,从船坚炮利、声光化电,到物竞天择、自由民主,社会反应百态千姿,总的趋势是,受众疑忌逐步消解,反对声音淅趋弱小,西学影日益扩大,推动中国走出传统、走向近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史相关史实,多角度分析西学东淅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6 . 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2021-04-22更新 | 1521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
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
2021-05-30更新 | 1892次组卷 | 29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 “纹章瓷” “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3-07-17更新 | 101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统一国家重新建立后,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恢复。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控制了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中国东南沿海上的转口贸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因印度和中亚地区于魏晋南北朝时引进了养蚕和丝绸生产技术,制瓷技术又在唐宋时期发展成熟,资器逐步成为了与丝绸同等重要的主要出口商品。及至宋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趋于式微,南宋朝廷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以增加政府收入。自8世纪中叶开始,利用印度洋季风洋流,由中国南海经东南亚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地区的海路商贸往返航线开始更受欢迎。因海外贸易的刺激,许多生产外销瓷的南方窑口迅速发展,“瓷器之路”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又一名称。

——摘编自袁超《魏晋至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资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对外贸易中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6—19世纪史实,简述欧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过程。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术与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都在大踏步前进,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装也应运而生。保罗·波烈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受关注的变革者。他设计了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宽松女外套,又借鉴了东方剪裁手法推出“自由”装,还设计了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这些设计不再刻意去强调女性的曲线美,而是将服装设计为直线,以人为本,将女性从紧身胸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波烈服装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却又使得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加的深入。

——凌玲《浅析东方元素对保罗·波烈服装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